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其形成思维层面的写作动力,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采用多种作文呈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读者意识;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文在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涵养品质,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作文功利性,因而陷入僵化的模式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使学生形成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倾向,以至失去对写好作文的信心。要改变这种局面,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尤其是认识到"作文是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活动"的重要性,即重视学生个性,让学生有话可写、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作文实践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作文实践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思维,还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思维,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也是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时做好学生的作文实践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促进学生成长。那么,在农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呢?为大家总结一些方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作文教学的"过程意识"是作文教学和实践研究中最没有引起作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注意的问题。尽管有不少教师和研究者对作文教学的体例和方法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对作文过程意识的漠视仍是当下作文教学的顽疾。对作文过程的漠视已经导致语文教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学生作文过程的积极建构,学生作文就无从下手,只会乱套所谓作文公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作文对象和作文过程的选取意识淡薄,作文内容、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呈现的作文内容虚假、空洞,这些形成了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因此,提出引导学生回归自我世界,在自我对话中达成个性化写作,即写作意识真诚、写作内容充实,让写作成为学生真诚、快乐、充实的言语表达。  相似文献   

6.
审视作文教学现状,很多老师痛感有二:一是痛感学生的文章“难以卒看”,学生作文或无聊或紊乱或苍白;二是痛感作文指导无从下手,作文教学茫然低效。此二者均与我们未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关。我们的老师、学生没有作文意识,更不知要培养怎样的作文意识。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满了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兴趣作文心理学家指出 :“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 ,而不是当作负担。”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和好奇 ,就有了作文的潜力 ,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因此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是少年儿童兴趣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事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个明白 ,问个究…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蚌埠一中卢华英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多向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立足于课文,而又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范文,则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自作文能力。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一种“作文意识”。即在阅读课...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用一定结构和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某种思想感情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可是大多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难事,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也就说不上创新了,作文也就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其实,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1、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作文难,很多学生害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教师出了题目,学生咬着笔头,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终究是把过去的旧作稍加改动,抄在作文本上,就算成了,虚情假意,千人一面,…  相似文献   

10.
何红斌 《考试周刊》2012,(70):55-55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直面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似乎不是那么令人乐观。放眼孩子的发展.这种人格双重化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健全学生人格教育无疑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孙春燕 《考试周刊》2011,(15):49-50
职业中学的作文教学要树立作文教学独立成"科"的意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注重平时材料收集、科学批改,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拟题亮眼的意识,教会学生拟题亮眼的方法,可从拟题的要求、方法、技能的形成三方面引导学生巧拟标题,让作文的题眼亮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主体意识,就语文教学来说,是指学生对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并由学习活动的兴趣内化为对语文知识及其规律的探求,不断地把语文学习与远大的志向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品格,这就是语文学习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作文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主体意识,就语文教学来说,是指学生对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并由学习活动的兴趣内化为对语文知识及其规律的探求,不断地把语文学习与远大的志向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品格,这就是语文学习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作文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正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如何合理运用师生多元评改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批改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高质低负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教师作文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意义所在。教师要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评改作  相似文献   

16.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行为导向创造目标的愿望和意念 ,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原因。作文中 ,首先应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热爱、渴望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向学生讲明写作的重要性 ,必要性 ,可以列引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轶事 ,证明写作在生活中的作用、意义 ;利用讲读课文的美文作为引导力量 ,影响和强化学生写作意识和行为 ;通过教师示范作文影响带动学生 ,以榜样的力量唤起学生的作文热情 ;开展竞赛作文和有奖作文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迷恋。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动机 ,才能…  相似文献   

17.
刘英 《现代语文》2006,(4):108-10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考作文高扬创新意识。是在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是作文发展的高要求,也是新世纪的要求,更是新世纪教育形成的拉力。但是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现象,甚至一些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  相似文献   

18.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有心不去做,老师光瞪眼;实在没办法,只好胡乱编”。这是流行在学生中间的一个顺口溜。可见,作文已形成学生难、老师难、家长难的“老大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完成写作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更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学生作文的完美,常常重结果、轻过程,以成人的心理指导学生写作,不厌其烦地讲谋篇、布局,甚至给学生提供开头和结尾,要求“篇末点题”、“提示中心”等,而忽略了对学生观察生活的指导。新八股文式的作文指导模式,使学生的作文成人化,老气横秋,少了童真,更谈不上贴近生活、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主见意识□邱沛林张美兰主见意识的培养,本是作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作文的取材、选材、谋篇布局无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