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把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重点工作,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全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文章从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一般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阐述与探讨,以期为化学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为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高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推进学科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五育并举的融合教育模式,用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显高中思政课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既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又具备大量思政育人元素。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表现出多主体、全过程、多维度的主要特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和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要通过提高体育教师育人意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网络化平台等方式推进高校体育思政融合。  相似文献   

4.
语文这一学科是中职教育体系之中较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也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得以形成。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之下,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也成为教育发展必然趋势,而本文也是就如何实践这一点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5.
“高等数学”是大学课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需要,对于推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创新研究生课程的思政育人途径,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个案进行研究,构建了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框架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并开展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最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个案的教学实践成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课程与思政相融合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师德精神塑造能力、科学思维与科研方法知识、科研能力与创新素养,但是在思政育人达成度上仍存在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7.
会计学科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各类教学资源与育人资源进行充分融合,打造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发挥。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把握课程思政对会计专业课堂的实际意义,分析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新时代需要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思政意识较弱,评价机制陈旧等不足,目前,需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课程思政意识;确定教育深层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教师知识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多维评价机制,创新教师激励体系等路径,以提升高校体育课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一项高等院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创新举措。英美诗歌名篇赏析课程积极探索英美文学赏析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效结合。作为通识类英语课程,围绕思政建设路径与实施步骤,探寻思政元素同诗歌内容的主要契合点,引领学生进行诗歌艺术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独立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人文价值与育人功能的高度融合,对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小学阶段的课程思政要强化学科育人,进行价值导引,让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成为永远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多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协同化;多主体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化;多线路并联,课程思政项目化。  相似文献   

11.
李涛 《贵州教育》2023,(2):11-12
“五育”并举是指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与体育相互交融。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针对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促进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12.
占小芳 《考试周刊》2023,(15):106-109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强化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融合各类学科,形成协同育人。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应当实现与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基于此,文章探究有效的融合措施,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下思政课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实施措施和效果评价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在现有开设的课程中,由相关任课教师从自己的课程中发掘出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思想,使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的方向和中职语文新课标的育人方向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发布,文件中指出: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南,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本文以选择性必修1第14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点实践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高岩 《海外英语》2022,(4):192-193+218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过程中需要秉持的一项核心理念,一方面,学校任课教师要积极地将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有效运用,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外部力量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价值有效彰显,在高校学科中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高职英语教学,教师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落实的多元化意义,同时正视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认知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立足课程实施,明确育人标准,强化价值导向,提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授课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育人角度和学科地位来实现大学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文章围绕诗词、成语、谚语及歇后语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阐述了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期进一步实现文理贯通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课程思政建设是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师范专业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师德师风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四有”好老师。师范生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升师德教育的价值高度,提高师德教育的育人温度,增强教育实践的行动力度。高校需通过以下措施,推进师范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完善:完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环节;拓宽育人渠道,探索实践育人途径;建立师德培育实践共同体,发扬教师榜样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育并举是促进学校教育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涵、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及其融合理念,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全面育人的关键.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本文深入剖析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并从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要学科,也是实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学科。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从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把语文教师当作课程思政的先行者,帮助语文教师寻找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并重点阐述结合教学语言以及教学方法等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