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时间”的主导性开始逐步显现。对此,媒介环境学派从技术物质性出发,提出媒介技术造成了对当下的执着和时间视野的塌陷,推动了时间延续性的毁灭与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机械钟表的发明产生了可被切分与割裂的抽象时间,并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型变出曝光时间、点状时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新型时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媒介信息的因果链接被切断,社会同步性韵律被打破,受众的公共性反思与社会行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如此,由媒介技术所驱动的时间加速则形成了阅听者去空间化的、去历史性的、去时间化的现实体验,造成了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与异化。回溯与剖析历史脉络中时间形态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于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媒介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4.
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考察“受众解读”与“媒介本”的关系,来考察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指出它是从一种新的、十分开阔的化观念出发,摒弃了仅囿于学经典及高雅化解读的传统研究方向,转而注重大众化及大众传媒的研究,把受众研究置于大众化与大众传媒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流研究方法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传播者与受传者总是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依据两时空点间隔情况不同,传播者与受传者会存在有四种不同时空分离状态。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不同时空分离状态时,需要不同类型媒介满足其信息交流需要。  相似文献   

7.
传媒批判视野下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媒体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媒介融合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运用西方多个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了媒介融合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信息泛滥、媒介垄断经营、媒介化社会形成和文化霸权加剧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业界和学术界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游走在理性与想象之间,在关注媒介技术和形式的同时又与时代保持了一种批判的距离,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思考.文章从媒介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本雅明的著作,包括他对媒介革新和人类感官之间的联系、媒介技术与新公众主体的形成,以及媒介实践在意象、技术与身体空间中是如何展开等问题的探讨,尝试勾连起本雅明生命中的重要思想结晶与其在...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对波德里亚的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国内学界对这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波德里亚的名字和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逐渐为国内从事文化、社会、哲学以及媒介研究的学者所熟悉.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批判思想,散布在他众多的论著和文章里面,同他关注的问题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是批判的,媒介批评也是批判的,两者内在逻辑上具有相通之处。老子处理概念的方法,以及其思想中的语言批判、价值批判等都为媒介批评的深入展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还有更多的资源等待开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16.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笔者对刘建明教授进行了采访。这次采访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传媒和他提出的对中国传媒的批判理论。这位学者早在多年以前,就对中国今天社会及媒体提出令人瞩目的分析与预测,批判成果卓著。他的学说远远超越新闻学本身,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批判性的思考,成为中国媒介批判理论的引航者。  相似文献   

18.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媒介技术改变了社会资讯的呈现方式,在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采用的落后经营方式阻碍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传媒行业转型发展战略,抓住新时代社会信息媒介融合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必须基于受众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推出全新的节目制作流程,重新定位节目的受众,合理利用传媒资源,基于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投放高质量节目,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媒介环境产生的影响,列举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推动传统媒体转型、重塑社会传媒格局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媛 《声屏世界》2021,(4):17-18
在上世纪一次关于电视的讲话中,布尔迪厄分析了新闻场的内外部表现,揭示了电视媒介对社会民主的破坏.时过境迁,我国当代新闻场与作者描述的新闻场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文章在理解布尔迪厄的理论之上,对我国当代新闻场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试图为其改善和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媒介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被提出,显示出研究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进行整合的努力,意味着批判理论研究新路数的开创。"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学术语境下被倡导,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折射的结果,也显示出一种研究思路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