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琵琶空前流行,它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乐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时不仅流行琵琶曲的创作和弹唱,还将琵琶及意象运用到诗词歌赋中,形成了独特的琵琶意象。本文通过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唐代琵琶曲的繁荣和琵琶诗的发展历程,将琵琶诗的意象分为悲怨与欢乐、激昂与悲壮、同情与感慨、庄重与神秘、缠绵与怀古五类,感受琵琶和唐诗的意象融合。  相似文献   

2.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3.
<听颖师弹琴>是唐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至宋代却产生了对颖师弹奏乐器的争论,遂有"听琴"说与"听琵琶"说的论战.这一历史公案的争论来源于对欧阳修"自是听琵琶诗"这一评语的理解,欧氏的这一评语实际上并不是指颖师所弹乐器非琴,其背后反映的是其主和平淡泊、"崇雅斥郑"的古琴音乐观.  相似文献   

4.
中外著名教育家都把美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孔子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其中的"乐"就是美育,孔子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礼为目的,以诗、乐为手段.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蔡元培继承我国的美育传统,于1992年把教育方针归纳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全面论述了美育的宗旨.他们把美育和其他各育并举,强调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美育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国家教委在199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的美育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不足,而把美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结果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我们每个班级管理者均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的特点,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在我国最先提出了"诗教"的主张,他认为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能够培养人"温柔敦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9.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句"轻拢慢撚抹复挑"涉及了当时琵琶的弹奏方法.它引出了今天学者们观点迥异的解释.全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拢、撚、抹、挑分别是唐代琵琶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术语:拢与撚,是左手指按弦与揉弦的动作;抹与挑在唐代的四弦琵琶上是右手的拨奏动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特色日益显现,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中华诗词独特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以诗教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独有的美育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以诗教美育激活专业教育、以诗教美育激发诗性思维,最终达到以诗教美育达成诗化人生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诗》的教育,第一个提出的"诗教"思想,开创了"诗教"的先河,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孔子把《诗》作为学生的基本教材,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是在教的原则和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今天,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千成先生的"诗化教育"探索,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可谓开当代诗教之先。他的"诗教"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格高、情真、意美"的境界;核心是"美学意蕴"和"育人功能",阐扬的是"大美育观",倡导"诗化校园"。"诗教"的指向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育的过程,不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孵化创新能力、化育心灵、立德树人的过程.大学美育关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化程度、完整人格的习养塑造和大学人文精神的升华.由于对美育实践与美学理论关系认识不足,理工科高校美育成果止于特长技能、美育资源难以整合、美育目标无法落地.理工科高校要建构符合自身特点的美育体系,需将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的"虚""实"加以融合.其具体展开表现为:美育主体的双向互动、课程体系的学科融合、美育路径的"多而能一".这种"虚""实"融合,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的双向创新,实现新时代的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刘慧 《文教资料》2009,(5):15-16
《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描写在诗界独树一帜。该诗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谪居僻地的寂寞生活,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主题。全诗情感基调凄婉、悲凉、低沉、压抑,如泣如诉,如怨如歌,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实践历史,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诗教"、"乐教"到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并将美育和美学列入现代国民教育方针,再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美育正在不断地深入民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旨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多元化文化观。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行,美术教师开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境。例如义乌小学实施的"半小时课堂"的理念与问导式教学理念,都是  相似文献   

16.
侗族琵琶歌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起源于中国侗族地区,因歌中以弹拨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凭着婉转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多式多样的表演深受侗家人的追捧,在侗族悠久的历史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对侗族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从艺经历、表演技艺和传承途径的采录与整理,复原和重新建构侗族琵琶歌传承...  相似文献   

17.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需要评价杠杆的强力撬动.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树立"大美育"观念,将美育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重点地推出美育"特色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美育风格.即通过多元过程性评价、注重常态化与优质化,全面推动学校美育,让校园美育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典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读诗悟诗,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学美育的一块"园地",如何利用好这块"园地"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把美和人生、现实联系起来,他的美育思想因此体现出了这样的特色:一、把美育看成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而完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形成其美育思想的宏观视野.二、强调美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突出了美育特点和现实意义.三、在美育与德育的区分和连接中,强调美育对于高尚人格的养成,使其美育思想带有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