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楠 《记者摇篮》2004,(1):63-63
由“两会”报道想到舆论,是因为“两会”本身就是国家和地方组织的隆重的舆论收集活动,在开会期间,多种类型的舆论活动异常活跃。新闻报道就是对各种舆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看客 《青年记者》2005,(2):58-58
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随着社会政治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及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热情的提高,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反观我们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还是停留在前些年的思路上,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对两会信息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众传媒,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用多种新的形式来做出上下都满意的两会报道。  相似文献   

3.
鲁慧 《新闻世界》2013,(7):64-66
【摘要】主题性报道作为地方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新闻性。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就地方台如何精心策划、采编制作有地方特色的全国“两会”新闻,探讨如何强化主题性报道的有效传播,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向远江 《新闻前哨》2006,(12):46-46
“两会”报道年年搞,如何创新,如何使会议报道兼具指导性和可读性,应该从以下儿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描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蓝图。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古老的北京城再一次成为全国甚至国外媒体抢占的新闻高地。在今年“两会”上,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忙忙碌碌的报道队伍中,除了传统媒体外,还多了一支新生力量——网络媒体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张弢 《当代传播》2001,(1):38-39
会议报道有着天生的严肃性,"两会"报道是会议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它比一般会议报道的严肃性更强.不可否认,我们以往的"两会"报道存在着模式化的趋向,报道缺乏亲和力.严肃的措辞、刻板的编排拉开了报道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从而影响了报道的传播效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两会"报道也逐步开始尝试运用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寻找会议新闻与老百姓关注兴趣的契合点,以争取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于2月上旬召开。这是全省2004年第一件政治大事,也是湖北日报开年第一个重大战役报道。 综观这次湖北日报的“两会”报道,总体印象是朴实、清新、鲜活、深刻,令人感到新风扑面。从2月2日至10日,见报消息、社论、特稿、记者点评、照片等各种形式的稿件累计10万余字(幅),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许多亮点,在重大政治报道中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在创新党报政治报道上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事件角度看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直播这一电视手段的应用日益频繁,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对某些特定事件的电视直播.实现议程设置.引起广泛关注.达到最大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底,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杭州胜利召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派出精干力量,16名记分赴人大、政协采访报道两会盛况。经过7天的团结奋战,浙江电台新闻中心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两会”报道,并闪现出不少亮点,被广大听众和同行所称道。和去年相比,这些亮点既极有力地丰富了报道内容,增强了报道效果,更是浙江电台不断探索会议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11.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然而,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由于报道内容上的单调枯燥、报道方式上的僵滞呆板,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并成为影响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其实,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会议报道也是如此。在会议报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和受众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并一一加以解决,才能写出鲜活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素养问题。事实上,农村政治现代化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当前,要推动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的政治主体——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两会报道作为一种固态报道模式,为了保留存量受众、寻找增量受众,需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技术驱动和疫情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今年两会报道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的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连接”的“云传播”模式创新,通过“实景化再现、视频化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表达”的呈现创新;“两会神曲”“对话语态”“VLOG我记录”...  相似文献   

14.
《新闻导刊》2006,(2):15-16
年年的全国“两会”报道都是一道“新闻大餐”,今年与往年相比,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其一是全国人大将审议并通过“十一五”规划,其二是刚刚上任的市委书记汪洋作为重庆人首次亮相在全国“两会”这个最高的政治舞台上,为国家、为重庆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5.
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就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来说,仅在大会新闻中心登记采访的国内和境外记者就多达近3000名。因此可以说,“两会”报道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是各类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笔者从1992年开始,以后多次由《陕西日报》派往北京采访报道“两会”,对近几年“两会”报道的悄然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王墀  李科 《青年记者》2007,(6):14-15
“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同仁喜欢这样总结“两会”报道。难在哪里?难在突破,难在创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7,(6):17-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直播两会分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年年报道“两会”,岁岁各有千秋。今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对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与往年最大不同在于: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体开展各项宣传,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深入了一步、这不仅提高了“两会”的声望,让人感到“两会”开得很有生气,很务实,而且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使人觉得可读性、吸引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