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5月19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国家图书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领导以及“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部分主讲人、听众一同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开办六周年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一辑出版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2):F0003-F0003
一、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相似文献   

4.
毕冉 《出版广角》2016,(4):45-47
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典籍英译工作与对外传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6.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至关重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独特的沉浸式表达,建构起影像文本的叙事方式,表现出复调式叙事结构、多元叙事视角、平民化叙事话语及画声共筑的叙事表达等特征.节目通过叙事空间中现实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及心理空间的划分,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塑造中华民...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媒介在新时期承担着建构文化记忆的职能与使命,《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场域对话和文化仪式建构,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大众传播节目之一,并在建构文化记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并提出文化类节目建构文化记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曹立新 《视听》2024,(3):101-104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屈小宁  余志海 《新闻知识》2023,(10):60-64+95
《典籍里的中国》是整合主流媒体和学界、演艺界等各方力量,连接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放大资源优势和传播影响力,而推出的全媒体创新表达的一档传播新样态的文化类节目。其创新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加持中华民族的身份认知自觉、国家地域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基因自觉和“命运共同体”多重典范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佛典目录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佛经中辨伪、失译、异译等问题。通过考辨,确证最早的经录是《支录》。《安录》则因为制作严谨、分类清晰,成为最重要的早期佛典目录。《安录》的大部分内容保存在《出三藏记集》中,具体可以分为《经律论录》《疑经录》《杂经录》等七个子目录。  相似文献   

14.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对文化典籍传播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叙述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源流、概况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从私家藏书在传播文化典籍上的独特地位、典籍的传播途径和对文化典籍长远传播所起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私家藏书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广泛传播所作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齐齐哈尔地处祖国边陲,是清政府发配流人的主要聚集地,这些流人在齐齐哈尔办私塾,撰著述,传播中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为推动齐齐哈尔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英译的视角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典籍对外传播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认为典籍的翻译、出版与海外传播是实现其永恒价值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丛报》是晚清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发行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办刊20年间,该刊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文章,而且对中国的典籍进行了译介,很多是中国典籍的首次译介,为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基因在塑造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模式和认知框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融合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将中华元典的文化基因注入当代的文化环境中。通过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其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丁奕丹 《今传媒》2022,(8):39-4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为推动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本文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以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途径为研究方向,以创新性文化类综艺的研究意义、创新现状和创新困境为研究思路,致力于阐明文化类综艺、数字经济背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联系,以此推动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理论技术性实践,以期为未来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