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作为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而受后人敬仰,但孔子语言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结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孔子有关的文献语言,探讨孔子的语言观,发现孔子语言观所具有的一些语用原则.由此表明,我国的语用思想历史悠久.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理论,但同样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和孔子历史作用的重新认识,也有利于提高东方语言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闫萍 《文教资料》2009,(9):59-60
本文从油画艺术中的"个性化"语言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油画语言的表达体现画家个性和审美倾向.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是广泛而多样的.中国油画艺术家只有尊重艺术多样化的规律.努力进行艺术实践和探索.发掘"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才能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丰富和繁荣中国油画.  相似文献   

3.
“言语”在孔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对待伦理政治方面非常重视教育弟子注意言谈或说话,这在《论语》中有全面的体现。从“言谈的原则”和“说话的方式”两方面阐述了孔子的伦理语用观。认为孔子认识到了语言使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语言使用的原则和方式,这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孔子与其四位弟子就志向而展开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悉数体现。本文旨在分析孔门弟子教育叙事中对教学场景、教学语言、教育方法三方面的记录,探析孔子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孔子的治国理念,探究孔门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口才方面显示了不同的功力,孔子的口才主要体现在与弟子的谈话当中,其思维之敏捷,回答之精妙,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论文撷取了"孔子与宰予"的几段对话,对孔子的语言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7.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形上概念,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对于仁的多样性理解,恰恰体现出"仁"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理论特征.在孔子思想当中,"仁"是人道,不可形、不可名、不可象,但落实于人的生命之中.因此,实现"仁",必须要志于仁,欲于仁,通过"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而实现.同时,"仁"还是一种生命境界,仁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境界进至超道德境界,由有限进至无限.  相似文献   

8.
油画语言的表达体现画家个性特质和审美倾向,画家通过深入地分析自己的绘画语言,才能表现画家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走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油画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9.
“言”与“德”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对重要范畴,孔子认为语言与伦理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孔子语言伦理道德标准有:1.“言”要“得体”;2.“言”要合“礼”;3.“言”要合“仁”。孔子还就语言伦理道德规范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孔子认为言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行君子之言”,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 2008名乐手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邦,这就是中国献给奥运的"开门礼".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进入场内."四海之内皆兄弟"及<论语>中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开始在"鸟巢"上空回旋. 开幕式还有一处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在哪里呢?对了,当体现"活字印刷术"的方版汉字凹凸起伏,依次出现了三种字体的"和"字时.孔子"和为贵"的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却仍然不能充分地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们施以个性化的教学,并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语言运用的结果,体现了语言的契约性.它在句子中的功能与单词相当,体现了语言的粘合性.粘合性、契约性解释了语言的生产能力、多样化和效率,而这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典型习语翻译可采用直译加引号的方法,这可以体现习语文化性以及对阅读者能运用隐喻思维理解语言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极准确地揭示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性。文采是个性化作文永远追求的目标,更是创作个体内在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的自然流淌。作为最能体现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体验的个性化的作文,必须通过语言的流淌尊重个性,张扬个性,让学生的思想飞扬起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对汉语修辞的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总结和阐述,剔抉梳理,阐幽发微,使我们在研究现代修辞学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一些关于修辞的正确言论.例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辞达”论就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见解.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个说法为修辞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认为语言的运用要足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正确的看法,和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很有关系.孔子认为“言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人如果不说话,谁也不能了解他的思想感情.这个认识很重要.因为既然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怎样确切地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让别人正确地理解,这就涉及到语言的社会作用了.所以孔子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措辞不明确,说话就不能顺理;说话不能顺理,事情就办不好.这样就把语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23课,文中的语言清新、雅致,读起来洒脱、灵动。《孔子游春》生动地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趁着春天大好时光到风光秀丽的泗水河畔游玩观赏的情景,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叙议结合、边叙边议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两位名师——王崧舟、潘文彬在教学中,以读促讲来体现文本的语言魅力,或掘地三尺,或旁征博引来找寻语言文字中的真景、真情。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子曰”是一个特殊的语言格式,它具有鲜明的学派性。由这一语言格式引出的孔子的独白和对话,塑造着孔子的形象。《论语》的叙事是简约的,但也是极具表现力的,尤其是不重故事而重情节的写法,更能表现、人物的神韵。在《乡党》一篇中对孔子衣食住行的描述弥补了《论语》缺乏肖像描写的不足,并且使孔子的形象具有了伟大而又平凡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这位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对于后世中国文化之影响,最突出的要体现在“中和”的智慧了。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而到了春秋末期的孔子,全面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中和”思想,从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这些思想都在《论语》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如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修身理念、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和时中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哲学之思的重要对象.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哲学家,孔子对语言哲学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讨论,既对语言之为文化载体及其教化功能有所意识,又揭示了主体间对话的有效性条件;不仅提出操作论的意义理论,而且对名言与道的关系问题作了最初的探讨.本文在重构孔子语言哲学的同时,也对其中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引申和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