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白鹿原》,首先在《当代》杂志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连载,其后它的单行本于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白鹿原》在1992年与1993年之交的出现,就像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中突然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格外引人注目。从那时到现在,近十年过去了,《白鹿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发表到电影改编上映已经过去20年。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大时代变迁的史诗,而对于小说争论和电影改编曲折的20年似乎也反射了一个新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挣扎作为当代中国最历尽周折的小说之一,《白鹿原》衍生出一部更加历尽周折的电影似乎在预料之中。二十年来,不可开交的争论似乎在《白鹿原》里缭绕不去。这部气局堂堂的作品从一出生便路途艰辛:小说删改后才终于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改编迟迟不批,获准拍摄后又数次易主,一波三折。而好容易拍摄完毕,初剪版本还得到  相似文献   

3.
一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三十四中学,以后曾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过基层文化工作。196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为陕西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现为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年轻时,陈忠实便很崇拜柳青,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语言运用上也刻意模仿学习柳青,以致有“小柳青”之称。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在完成了《初夏》、《蓝袍先生》等九部中篇小说、八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五十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之后,他不但对以前的创作感到不满,而且也认  相似文献   

4.
走近《白鹿原》□何启治关心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当会在1993年惊喜地发现一道绚丽的文学风景,这就是连载于1992年第六期、1993年第一期的《当代》杂志,而后于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部近50万字的大书是如何诞生...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 《传媒》2001,(2):51-53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西蒋村.1962年他毕业于西安市三十四中学,此后曾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过基层文化工作.196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79-7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动荡岁月里的国仇家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在经过三年的筹备之后终于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12,(34):64-65
土地、挣扎、生存、奋斗、伤害、政治、苦难、情欲……《白鹿原》注定与这些沉重、宏大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相关。很少有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能像《白鹿原》一样,一经问世就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如此大的争论和如此长久的热议。20年前,陈忠实谨慎且审时度势地选择了出版时机,让这部作品得以面世,然后被要求删改,继而才能被授予茅盾文学奖。几经周折,《白鹿原》终于被允许改编为电影,但之后的十年依旧充满磨难,如同被施咒一般。剧本改编数易其稿,仍立项未果,资方与导演的分歧也逐渐显露,宏大的题材陷入了电影政策与市场的双  相似文献   

8.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22):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11):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3月16日,芦苇携新书《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和诗人仝晓峰、电视剧版《白鹿原》的编剧张光荣、电影学者陈晓云一起讨论新书的创作,以及他们对于电影、剧本创作的见解。据悉,《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是芦苇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完整剧本。这部作品的问世历经曲折,历时五年,前前后后七易其稿,而最后并没有被搬上大银幕。芦苇说,《白鹿原》对于自己是个充满挑战性的诱惑,而自己回应了这个挑战。《白鹿原》小说有四十多万字,六万多字的剧本只有原作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横跨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纷繁复杂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把这一切要压缩到一个半小时或三个小时的胶片中,改编难度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11.
张心巧 《今传媒》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张心巧 《报刊之友》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我已经下了那个原了。林兆华导演却上了原。”——陈忠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8):338-339
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相似文献   

15.
高劼 《大观周刊》2012,(47):40-40
独倚门楼的眺望,烟阁的放肆,寂寞的皮影戏,田小娥向往欢喜,能生儿育女,带着梦想和期待,痛苦死去。翻腾的黄土山川,沉寂的河流浅溪,萧索的天空,破碎的冰块,光秃的田野,羸弱的野驴,这个世界尽管残缺,诸君可愿离去?人最怕的是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轮回,却想方设法要别人屈服于自己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12,(27):21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9月1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纪念版、手稿版揭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白鹿原》首版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管士光在庆典活动上介绍说,《白鹿原》于1992年底率先在人民文学出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条件下,“广告”已经成为产品品牌和某种价值的“形象代言”,《广告学》课程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成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广告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广告基本知识、广告运作原理以及基础的广告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广告的基本知识,并形成较好的广告思维能力,具有能够独立创造和创新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改进课程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益,实现广告学的教学任务则成为一个值得深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描绘的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家族半个多世纪的苦难历程,它在真实、深刻的认知层面上.展现历史生活的本来面貌,叙述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揭示出中国历史具有恒久性的本质,使这部小说成为民族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晋瑜:陈老师您好,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您的写作经历吧.陈忠实:我的写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我初二的时候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几篇小说,纯粹是爱好,当然也有客观上的诱导.那时也搞教改,把语文课本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部分.汉语讲语法,文学课包括古今中外的名篇选段.我对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农村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读赵树理的作品尤其感到亲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作品把我有限的农村生活的经历都印证了.  相似文献   

20.
《兰台内外》2013,(2):62-63
《白鹿原》是一部小说,它曾荣获茅盾文学奖,轰动一时。它的作者叫陈忠实,曾经的民办教师、基层干部,现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写作《白鹿原》前,陈忠实说了一句话:"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这辈子算白活了。"如今,功成名就,问起71岁的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答:看到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哪怕是一篇小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