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祟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这实为正始玄学的最基本的要旨。遗憾的是不少学者对此并不理解,这对我们全面认识魏晋玄学的人文精神显然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2.
<正> 王弼是魏晋时期“正始之音”的开创者之一。他作为门阀士族利益的代表者,针对当时流行的“以名为教”的虚伪道德和风气,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的道德学说,这就是综合儒、道两家学说的玄学道德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和“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道德实现方法的分析,揭示王弼伦理观的实质,并进一步窥探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与意义范畴,有“物”“我”自通与“物”“我”交通两方面的内涵。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人生实践和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6.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7.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王弼“贵无”的思想实质是把天地万物的多样性和作用归结于“无”,从而歪曲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其唯心主义本质,但是,王弼在论证“责无”思想时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11.
说课作为目前考评教师的一种主要方式,以它特有的功效在新任教师招聘、教师职称评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政治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征,在说课中把握好教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等五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真贯彻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必须进一步认清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同时认真理解《纲要》制定的理论依据,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3.
高校地理专业《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肩负着地理专业基础教育的重任。并以地质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三门地球科学分支为其基本构成。《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中心,在充分保留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与地理专业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构筑起自然地理专业基础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课程教学过程方式方法,如采取师生共同参手的方式(如投标博弈),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今日说法》具有几个特点:目的是普及法律知识;有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案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时效性使之可以有效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时间长短的适宜性使之十分适合在课堂上使用。这些特点使之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高度吻合,从而决定了可以在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适用《今日说法》。  相似文献   

15.
农业词语是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民要术》的农业词语中,源自先秦的词语在绝对数量、使用频率、词义可理解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六朝新兴的词语。多数农业词语局限在历代农书中,只有少数农业词语能够进入一般词汇系统。表示作物品种或农业产品的词语比较容易成为一般词语,表示生产工具、生产过程的词语很难演变为一般词语。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而且是落实中央精神的需要,对于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参观考察、课堂专题讨论、社会调查、课程论文写作、经典影视作品赏析、革命传统报告等。在实践教学中要取得实效,新建本科院校须注意坚持借鉴、试验、实事求是、多部门联动、教考结合等五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要上好《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必须从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制定先进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狠抓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方法和技能的锻炼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等几方面进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能性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中的普遍开设,对我国高校广大《纲要》课教师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且亟需解决的课题。要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必须牢牢抓住把握主题和主线及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纲要》课教师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新课。课程的教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处理好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的几对主要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显与隐的关系",能实现教法的优化;处理好"客与主的关系"、"讲与议的关系"能实现学法的优化;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能实现实践法的优化。根据需要灵活地处理好这几对关系,使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有机组合,可以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儿化词语的测试数量和词形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