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表文的大量出现,是在曹魏时期。尽管晋宋时期的表文名篇颇多,但大都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散行为主。齐、梁是骈体表文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自觉地追求文辞的华关,大力创作骈体表文。总的来说,六朝的骈体表文不如魏晋时期的散体表文徐疾自如,顿挫有致,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即少有陈述机宜、补阙进谏的忠贞之言。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3.
吴恺嘉 《文教资料》2014,(36):43-44
檄文发展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骈体檄文大量涌现,文章的实用性明显增强,气势提升,写作技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审美功能也进一步凸显。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公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戴静 《文教资料》2011,(36):139-141
东汉公文的骈俪之风.肇源于西汉武帝时期。以歌功颂德、劝百讽一为目的的汉赋在西汉中期发展到鼎盛,特有的雄风演变到东汉,趋于华丽,之后愈演愈烈,到汉末形成一种骈俪之风,用典故。求对句,重华风,成了后代骈体公文写作的滥觞。时代背景、帝王喜好、文学创作大环境等原因综合促进了东汉末期骈体公文的形成。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代的公文写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也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汉书牍文已成为私人交往的一种独立文体.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曹魏文人的书牍文逐步骈化.此后,虽然越来越多的文人用骈体写书牍文.但散体书牍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北魏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很低,自然不利于书牍文的发展.北朝后期已出现较多的骈体书牍.六朝骈体书牍文主要有两类风格,一类悲凉沉郁,一类潇洒自然.  相似文献   

6.
清代博学鸿词科诗、赋取士所产生的社会导向,大大提升了韵文的社会地位,骈体公文的写作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因康乾两次博学鸿词科而授翰林院官的徵士,在其任职期间写了大量文辞优美、韵律和谐的骈体公文,展现了骈体公文的特有风貌。而这种创作模式也逐步渗透进其他公文的写作中,出现了不少骈散并行的公文。与此同时,骈体公文选集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大量刊印,骈体公文的写作在清代呈现出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大量运用骈体文,其间经历了骈体的偶尔使用、骈体的大量运用、骈体谨慎而又创造性地采用三个阶段。而骈文雅文学的身份,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增强了通俗文学的小说运用骈体的动力,同时又扩大了小说的表现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另外小说作者的文人素养和背景,也使他们借骈文来推动小说创作的精致化、典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骈散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骈散美学形态不同,散文以阳刚之气为长,骈文以阴柔之美擅胜;其次,骈散各有所宜,散体适宜叙事,而骈体擅于景物描写与铺排,并宜于场面气氛之渲染;再次,骈散相辅相成,骈体所需的疏逸畅达之气,明朗淳厚之风可由散体弥补,散体所缺语意典雅含蓄之美,词采鲜明突出之美,形式与声韵之整齐与和谐美,可由骈体弥补。总之,骈散结合,相辅相成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宫体赋是指梁朝宫体诗人创制的赋作,它代表着六朝骈体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从宫体赋的界定、宫体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宫体赋的内容以表现爱情题材为主,与宫体诗重“艳情”内容相比,多咏物寄情,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它的艺术形式虽然具有“骈体”的基本特征,但在音韵对仗、隶事用典诸方面自具特色。宫体赋对唐代律赋发展、唐代诗歌的形式技巧以及唐诗文审美意象创造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辞赋家、散文家,其散文体裁多样,颇重文采,抒情真挚而深刻。其中,骈体作品更加讲究藻绘、对仗、用事等技巧,体现出成熟骈文的特征。散体作品则多表现对逝者的哀悼及对自身遭遇的悲悯。  相似文献   

11.
陈后主文、赋主要被唐代以后的史书、类书、总集和选本所收录,今存绝大部分作品收集在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计38篇。通过爬梳古今文献,可得文13篇。此外,还从各类文献中,找到了一些陈后主创作过更多作品的具体线索,据此推断其佚文应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2.
六朝论体文叙事结构包括对话体、书信体、论序等,叙事方式包括寓论断于序事、寄情志于叙事、援古事以论今、就今事而发论等,言说特点包括浓缩式叙事、写意式叙事、叙思式叙事等。论体文在叙事中言理,在言理中援事,融文学、学术与思想于一体,使原本"灰色"的理论之文散发出亮丽鲜活的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13.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14.
章表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作家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很多。千年的历史沿袭、动荡的时代特点、多重身份的作家群、对公文的高度重视和公文理论的空前发展,是章表文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幽默学稳定发展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喜剧精神活跃,盛行着幽默戏谑风气。在讽刺黑暗现实的谐隐散、诙谐诗和民间爱情诗创作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显示出另一绚丽多姿的奇观。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八大家”是“唐宋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唐宋文”的缩影。通过对“八大家”的分析,以点带面,既可以看出“唐宋文”数量可观、风格多样、体式齐备、理论丰富扣骈散并进的整体风貌,又可以加深对“八大家”的了解,还可认识到唐文、宋文在数量、风格、体式、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韩国2002年至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学会合并、学术论争情况,评述了代表性著作与重要论文的观点与所取得的成果,指出了较为突出的研究趋向,并就今后的研究稍作展望。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