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中国教育学刊》1999,(2):35-37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强调在无产...  相似文献   

2.
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践中依然存在理论不足、实践不足、创新不足等科学问题。从劳动教育的视角探索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施路径:以“做中学”为价值取向,加强理论研究;以“项目+”为育人方向,打通实践壁垒;以“跨学科”为育人导向,创新活动方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树德、增智、育心。这样能有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在乡村小学校本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长发 《教育研究》2004,25(12):11-16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观上削弱了它的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它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应该成为联系学生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重要纽带。经过探索,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应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切实可行的。首先,可因应学生真实生活开发活动主题。其次,应该遵循原则提升主题活动的效能。最后,还要重视多元评价,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6.
张慧 《学苑教育》2022,(32):44-46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让各个学校越加重视劳动教育,各小学应将劳动教育视为重要工作任务,并且要通过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小学生正确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使之熟练掌握各项劳动技能,为小学生后续成长奠基。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观念偏差、课程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内容设置无序三个方面,随后围绕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特点。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各年龄段身体素质情况,开展劳动观念养成教育。进行劳动技术理论培训,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逻辑思维水平,通过参与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强自立、自信自爱意识。做生活的强者,做事业的强者,在择业创业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个根本目标;其四种基本活动方式能够实施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校内外资源可以支持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即便独立设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实践课程的要素,通过界定目标、确定评价标准、设计教学活动等实施策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交流,建构元认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紫砂工艺课程"紫砂壶配盖"就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课程的例子,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受有意义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农村教育》2007,(1):64-65
几年来,学校先后生自编了6册劳技教育校本教材,更新了6个劳技专用教室的设备.建立了三十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努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学校课最资源,以融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手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践空间.从而使四大领域的内容被此渗透.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劳动技术课应在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创新,以培养有创新素质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高尚的品质,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品德,劳动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应把握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参照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立学校特色课程目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确立核心课程并搭建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结构,延展校外课程,衡量不同劳动教育内容的比例关系;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物资及安全保障;将课程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劳动主体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评估课程效果,使课程保持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海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活动的实施及调整过程中发现,教师减少讲授,多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实地考察、自主探究活动以及活动报告等,学生收获更为丰硕。本研究认为,海洋教育实践中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使教学活动更灵活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亦使海洋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意识缺失、过分依赖学校及课程设置不规范。因此,该文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从劳动形态、教育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纵向上实现各学段的融合,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从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最后,依据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活动模型,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涉及到培养目标,而且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构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人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基本作用之一是保持和促进手的发展进而促进脑的发展。劳动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同时发生,工具是劳动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展开了劳动/操劳、工具、世界之间关系的丰富内涵:个体的人唯经由打交道和上手才能领会工具,劳动中知晓何所用、何所来、不合用。不合用是修理、改造和创新工具的动机源头,也是工具维持性创新的动机源头。人唯有经由劳动才能理解指引网络,理解真实世界。劳动教育的目的因而与认识工具、认识世界联系紧密。劳动教育本质是一种劳动,是发挥出教育功能的劳动,因而具有六方面特点。在学校场域外的劳动教育在缘起、目的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劳动本身就有去遮蔽而使真理敞开的功能,因而认识性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是劳动教育格外重要的方面。上手可以把个体迅速带往前沿,“上手”概念呈现出循序渐进作为教学原则的局限。世界随着工具的使用和上手状态亮相,工具是先进的,亮相的就是先进的世界,因而劳动教育课程中特别需要安排学生上手不同的、丰富的、先进的工具。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为新,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可见的先进工具上。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重要途径,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工农协调发展,缓解教育供需矛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学习的愿望以及对提高"新市民"的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实行企业对口培训;依据市场需求,确定职业教育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国家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阵地,在中小学校实施海洋教育是海洋强国的战略基础。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海洋教育实践的总体要求。本研究结合具体案例,从海洋校本教材的文本出发,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梳理海洋教育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应有之义,提出了海洋综合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从实践出发,结合海洋校本教材阐释学生综合素养的类型,探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样式:直接推动与间接融入相结合,并从劳动教育新要求视域,提出海洋综合活动的实践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