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钢琴复调作品教学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是钢琴复调作品的杰出代表,它体现出了高超、成熟的技术水平和独特的风格内涵。本文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钢琴教学中,复调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主要针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对巴赫复调作品的时代风格、演奏特点和教学中教材选用的分析与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复调作品作为重要的音乐体裁是音乐学习中的必修课。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复调音乐的灵魂人物,他的复调作品是长久以来发展出的复调音乐的概括和生还,并将其推向成熟和繁荣。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复调音乐作品,其中《巴赫创意曲集》作为钢琴复调作品的丰碑,展现了丰富的声部组织技法和高超的对位技法。本文以《巴赫创意曲集》三部创意曲中的降B大调创意曲为例,来分析其所运用的复调作曲技法,从而更深入的感受巴赫作品的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6.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深刻严谨,音乐富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典型特征。因此,在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时需从作品风格、力度、触键、踏板、指法等要点入手。  相似文献   

7.
复调作品一直都是钢琴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将复调作品弹奏好,对于培养学生乐感以及旋律交织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利用视听兼用的教学方法,能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复调作品准确把握和解读。在提高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弹奏钢琴复调音乐作品需要较高的弹奏技术以及对音乐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学习弹奏复调音乐可以使演奏者能够更好的控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复调音乐锻炼了演奏者的指法,培养了演奏者的对乐曲的理解,所以对复调音乐的学习贯穿了钢琴学习的始末,而本文在对复调作品的理解和指法、演奏节奏、踏板、装饰音等方面复调作品演奏技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56-58,28
昆德拉是本世纪小说一个例外,他的小说看似很不像小说。小说在他手里变得认不出自己。昆德拉大胆的尝试改变小说的文本,提出新的复调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复调小说创作。本文以其提出的复调理论为依据.分析其作品(不朽)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春林先生的《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用自己的语言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作了更清晰的表达 ,对其作品的复调风格也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 ,从而向读者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个性及其精神世界 ,是一部难得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12.
阿翔的某些诗有一种复调品质,体现为游离的人称和时间观念,也体现为梦、自由想象、通感等多种非理性文本特征。复调的内在精神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定规、格局的厌恶。阿翔的部分作品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但复调手法隐匿了原初确切的事实,让作品表现出或此或彼、亦此亦彼的流动感。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作品里面摒弃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经由微型、大型对话组成的复调对思想冲突予以体现,且其作品于体裁层面存在狂欢化特性,具有各大思想的撞击和交流。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面的复调而言,其属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和当代俄国的现代转型密切关联。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复调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看不见的,是纯属听觉的感官享受,听觉对音乐是极其重要的。钢琴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越来越普及,作为一门培养情操与气质的艺术课程,学习钢琴的学者越来越多。因此钢琴的教学乐的听觉能力是有要求的,特别是钢琴教学中复调作品的教学,对音乐的听觉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复调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音乐听觉训练,也是能够促进复调作品教学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复调作为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作为学习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复调公共课教学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复调思维能力,克服以往由于分析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作品理解误差,以"科学引领,重在应用"为教学目的,进一步推动复调课的规范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和现象都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在我国广袤土地上,存在着悠久且丰富的复调音乐及包含复调因素的音乐作品。这一重要论点的提出,澄清了一个事实,即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扎根于深厚的单声思维中,还表现出精湛的多声思维。本文以部分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为例,指出作品中呈现的复调思维和复调技术类型,从而说明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的确确存在着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17.
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各大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中,复调是一门重要的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复调具有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宽与提高自身音乐视野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复调课程也是一直困扰院校与教师的教学难点,因该课程内容深入、难度较大等原因造成复调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偏低。鉴于此,从研究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着手,探讨钢琴复调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显著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协奏曲》三个乐章中的旋律都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这与巴赫大多数作品中那种浑厚复杂的特点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是由于主、复调音乐的不同创作手法造成的,复调创作技法将各声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巴赫的多数作品厚重有余,灵巧不足,而主调音乐将大部分注意力置于旋律之中,所以灵活自如。巴赫在创作《意大利协奏曲》时尝试插入复调形式,不是为了与主调形式形成对比,而是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复调因素编织在主调音乐的背景中,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调性,统一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第六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于1998年问世。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都围绕其作品内容展开,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笔者认为分析一部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正确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故笔者将从叙事结构、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中的复调形式特征,并探讨沃克将这部小说构建为复调小说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