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取向是指人对他人在躯体和情感上的认识,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众所周知,异性恋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双性恋者较为少见,而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结果中,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对同性恋心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的可行性建议,期望能够促进同性恋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群体腐败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只有深刻剖析其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治理对策,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使日趋蔓延的群体腐败得到遏制。从而推动整个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断袖之癖的记载。历史上大量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同性恋者,龙阳君、汉哀帝、郑燮(郑板桥)、苏格拉底、柏拉图、米开朗基罗、圣.奥古斯丁、莎士比亚、列奥纳多.达.芬奇……优秀的同性恋名人数不胜数。但是,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依然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经常视作异类,不被我们强权社会所接纳,而在当代以自由、公平和正义为价值理念的法律世界中,我们应当为他们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近日"同性恋被精神病案"持续引发关注,尽管我国从2001年就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中排出,但同性恋群体往往因社会排斥而生存状况堪忧。在我国切实充分保护同性恋者权益是繁荣人权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展现大国风采的必备因素。本文从首例"同性恋矫正案"出发,立足我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和问题,从人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为促进同性恋者人权保护的正当合法权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此次调研数据表明,我国高校高知群体政治价值取向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分析,国际大环境的"西化"和"分化"、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冲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党内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和参政议政渠道的不畅等五方面是影响高校高知群体政治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变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同性恋现象在当今大学校园客观存在,并有扩大趋势。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诱因有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社会、高校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化解同性恋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9.
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同性恋成因研究的回顾,为同性恋成因勾勒出一个大概的面貌。采用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对于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我国古代主要存在“先天说”和“后天说”,后有人对其后天因素作了进一步研究;国外主要有“生理因素决定说”和“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由以上探讨,本文认为同性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权高专皮莱在2013年12月15日正式提交了联合国历史上首份有关同性恋、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者人权现状的官方报告,此份报告强调,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侵权活动普遍存在,并就此呼吁各国切实履行依据国际人权法所承担的义务,积极改善这一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站在他们的角度与方向来了解他们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谈曹雪芹笔下的同性恋,重点分析了贾宝玉与秦钟的同性恋关系,旨在揭示贾宝玉的男风之好,增加人们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初中学生中以某种情趣为凝聚力自发形成的一种未得到学  相似文献   

13.
倪方六 《八小时以外》2011,(10):120-120
中国古代,不仅不视同性恋为不雅,相反还将之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如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便与同性恋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美人计是利用女色去勾引对手,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狭义的理解。美人计中的"美人"并不一定是美女,也可能是男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了1979年至今国内外关于同性恋伴侣关系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同性恋伴侣关系建立与发展、伴侣关系质量、家务与权力分配、冲突与暴力行为、性行为与艾滋病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我国较少涉及同性恋伴侣关系研究的事实,强调今后应通过多角度观察问题、多方法设计研究、多渠道筛选被试来深入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军 《教师》2015,(17)
在大学生中,同性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为数不多,但交往十分活跃,性交往较为频繁.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心理咨询还处在研究中,研究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呈现 初一新生入学后不久的一个下午,来了几个女孩子,诉说她们入学以来所遇到的学习和生活困惑。其中一个叫琪琪(化名)的女孩说自己晚上根本不敢独自睡(她们是住校生),必须要有同学陪伴,否则夜不能寐,还说特别喜欢和其中一个身材高大的舍友同床共眠。  相似文献   

17.
世人眼中,同性恋是极其荒谬的、不可理喻的、令人感觉可耻的存在,因而关于同性恋现象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争论不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各国对于同性恋的理解和实际做法也有所差异。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演进取代了相对封闭的时代,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的世人不断获得来自各方的信息,人们对于这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同性恋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各高校校园中都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敏感、自卑,害怕被嘲笑,只因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群体虽占总人数比例小但却应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的外部压力,也面临着不能暴露真实性取向的内在心理压力。于是,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当代高校存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状况、强化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及寻找有效途径以加强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个方面出发,浅谈高校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等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终生学习取向与社区教育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居民终生学习取向是确定社区教育策略的最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在现场问卷调查2000多个样本的基础上,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三个维度,对不同群体居民终生学习取向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社区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究同性恋主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试图说明中西方作家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看法、探索与所给予的人文关怀 ,以唤起人们对它进行重新的、深刻的、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