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中,多次出现阳燧、方诸(亦名阴燧)、钻燧、燧的记载,东汉学者许慎、高诱等人,对其解说分歧很大,后代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不可不辨析清楚. 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4.
黄艳萍 《家教指南》2016,(1):116-122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性、简牍内容的提示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各燧所属候官,再依据候官辖燧数量的差别来判断其规模及战略地位;同时,在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的260个燧名和这批金关简161个燧名基础上,归纳烽燧的命名习惯,揭示汉时庞大烽燧系统中"燧"的命名规则。  相似文献   

5.
西域自汉纳入中央版图后,政府不断强化在西域的统治,关亭烽燧的设立就是统辖行政的措施。库沙新拜等地的亭燧设置,既便利于交通,又有利于战略。本着重介绍古龟兹回(今库车地区)汉唐时的一些主要关亭烽燧。以便人们更深入了解研究这一区域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睡、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并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叫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叫燧(俗称狼烟),故叫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2001年仲秋,我对历代烽火台进行大范围察访,历经天山南北,行程达三千多公里,考察到6座烽火台实体,它们基本上能代表新疆烽火台的全貌。新疆的烽火台@李都  相似文献   

7.
烽燧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训“燧”为“遂”,认为烽燧并非指单一的烽火台而是指古代边关报警系统和制度,并用汉简论证其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阴山烽燧建筑地址、取材方法、任务以及与长城、障城、古城关系的实地考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03,(5)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  相似文献   

11.
烽火台又名烽燧,是古代的军事报警系统,每隔数里设置一座,连绵数千里。当敌人来犯时,情报将士点燃台上的烽火逐级向后方指挥机关报告敌情。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点的烟叫“燧”。新疆的烽火台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保卫边疆和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  相似文献   

12.
李硕 《家教指南》2016,(5):125-131
斯坦因曾在汉长城最西端终点处发现三座城址,后来再未见著录。笔者结合卫星照片与实地踏勘,发现实际有两座城址,位置与斯坦因所记有一定距离。结合附近烽燧出土的汉简,考证其中一座城址可能是西汉宣帝之后的大煎都侯障治所,即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由此可以对汉长城最西端的防御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我国领土面积是1045万平方公里《科学浪花》84年第三期称,据最近量度的结果,我国领土总面积为104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944万平方公里,岛屿为75400平方公里,滩(?)为12700平方公里,内海为693000平方公里,领海为228000平方公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我国历史上在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长城超过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二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二千七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对亭情有独钟,他们常聚会于亭间,或饮酒,或对弈,或赋诗,或著文,以诗助兴、以文会友,留下许多传诵久远的名篇佳作。“亭以文(诗)益秀,文(诗)以亭生辉”,这更使亭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麓。北宋庆历年间,文坛领袖欧阳修(号醉翁)被贬至滁州任太守。他的好友智仙和尚在近泉水、傍岩壑之处,修筑小亭一个,并以他的名号作为亭名,这就是“醉翁亭”。欧公心有所寄,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以述心志。景美,亭美,文更美。一座小亭只因一位名人的一篇名作而名扬海内。陶然亭:…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元代洛阳人,《元史》本传:“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可知十八岁以前,他一直跟伯父枢居于苏门(今河南辉县),所以,姚燧的语音当为元代中州的“正音”。燧生前不以诗特出,其文刚称雄一时;后期位尊官显,文名更炽。元人吴善《牧庵集序》中言:“即我朝国初,最号多贤而文  相似文献   

16.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二○○二年四月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  相似文献   

17.
回原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调查发现,回原境内现存长城主体28段,总长24199.5米,其中敌、墙台152个,沿线烽燧23处,城障14座,城堡、关城5座。  相似文献   

18.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4):128-128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  相似文献   

19.
驿作为一种专门的信息传递机构,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秦末汉初以至武帝时期,因战事连绵,驿马奇缺,驿政陷于瘫痪;直到东汉,驿才再度复兴。驿既要为朝廷大员、戍边将领和其他负有紧急要务的使者官员提供车马服务,又要直接从事公文递送,故各驿都备有供骑乘的马、驴、骆驼和用于乘栽的驿车。驿与置、邮、亭等同隶于县(边塞地区则寓于亭燧之中),其规模小于置,但较邮、亭为大。  相似文献   

20.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记载我国西汉及其以前的地理状况。其内容宏博,涉及政区沿革、疆域变迁、天文分野、山川形胜、土壤物产、人口赋税、城邑乡聚、关塞亭障、祠庙古迹、民族民俗,等等。《汉志》开创了以政区为纲,记述当代地理的先河,是我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与《尚书·禹页》、《水经注》同为历史地理学的必读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