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刘反曹”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老问题 ,本文从历史上该问题的多次反复的现象中探求各个朝代之所以如此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把该问题的研究带进又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得名并形成于汉朝,汉朝奠定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心理特征和文化精神。刘邦为汉王与刘备为汉中王,所辖同是巴蜀汉中之地,刘备称汉中王称汉皇帝其实质就是要与汉朝承接呼应。因此刘备赢得了汉民族的情感,得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的心理认同,他被作为汉文化或懦家文化熏陶下的理想典范来看待。从三国到元末明初的历史风雨使汉民族人心思“汉”。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阐释《三国演义》依存的文化基础,笔者从“拥刘反曹”、“崇尚忠义”、“尚智抑武”三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以小说的形式,重树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对现实界表现出强大反叛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是"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的具体形态不同,所展现的刘备形象亦不同。民众因刘备行仁政而拥刘,以同情为感情基调,将其塑造成寄托理想的草莽英雄;官方因刘备出身正统而帝蜀,以颂扬为政治目的,将其塑造成战无不胜的抗敌英雄。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向来都认为是“拥刘反曹”,(如中国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如细加分析全书情节,则可知道这个看法是不恰当的。甚至恰恰相反,《三国演义》是围绕曹操统一中国而表现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百年间,各派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之间错  相似文献   

6.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艺术上又有“走实三虚”的特点,两个特点又互相联系,显示了作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由文人创作,世代累积而成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既有共时性的真人真事再现,也有历时性的文学演义.整体来讲,其价值绝不单单是一部小说而已,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蕴的一部心灵史,其文化价值是空前巨大的,思想内涵是影响深远的.其主要反映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是正史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真实与文学演义相互甄别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9.
"反英雄"是一种当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引入这一新的文化视野,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无疑是一种合理和必要的选择。以"反英雄"——一种全新的当代性阐释来丰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是对小说经典具有时代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文学院李新宇教授从历史的视角对《三国演义》提出了质疑,彻底否定《三国演义》的经典名著的地位。李新宇说他一直想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各类经典进行系统评估,把那些野蛮的、残暴的、反文明、反人道、与人类健康文明相冲突东西一一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1,(12):14-17
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点也不少。不信?且听作者怎么给你道出其中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史书,里面有许多军事地图,这些军事地图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通过这些军事地图,也可以反映出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18.
本主现象古已有之,但它更多偶尔出现在乱世的春秋、三国、宋金元等历史时期。《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识、本主原则以及本主现象与之相比则更为单纯和浓烈。蒙元时期蒙古族掌握着主流权力话语,本主意识或可成为时代精神之一,在小说叙事、杂剧演唱等艺术中有其反映。《三国演义》中的本主现象,是蒙古族本主文化与三国故事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从《三国演义》看养身之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蕴含深厚,除了表现汉末三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外,还表现出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渗透出养身之道,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本文从董昭独肥、夏侯啖睛、祢衡裸立、骂人伤身等方面探讨养身之道,以期给今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我除了陪着女儿一块看,还边看边当解说员。望着打打杀杀的场面。女儿常问:“他们为什么不团结?为什么要打仗、杀人?”“为了当皇帝。”“什么是皇帝?”“皇帝就是国王。”女儿读了很多童话,知道国王的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