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分几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在最初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中间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只有最后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和“三教合一”的概念。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3.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4.
泰山娘娘与海神娘娘是山东地内最广泛的神灵信仰,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二者神灵信仰的源流、历史及信仰内容的比较,进而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内涵,显现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是儒释道三教内质性因素交织杂糅的综合化身,拟以“三教合一”称之。她的儒教徒特质体现在其忠孝信仰,受儒教教化而体现出的仁、礼等习惯性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以及通过省身洁己以践圣贤之道;她的佛性体现在其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的佛家语调,以及对彻底解脱的通透阐释;她的道教渊源体现在其为天上绛珠仙子谪凡还泪的身世传奇,以及自由适性、清静崇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尹志平是宋末元初高道,丘处机去世后为全真教的掌教。在人性论和心性论中,尹志平结合儒家思想,为"全真"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以佛教的"空寂"来诠释道教的"清静",认为放弃对外物的追求、内心不受外界干扰即为"清静";他还运用儒释之说来阐述"有为"与"无为"相辅为用的关系。尹志平的三教合一论丰富了全真教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道教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泰山南麓有普照寺、五贤祠、三阳观组成的风景区,普照寺是现存泰山最完整的佛教寺院,满空曾在此驻锡达25年;五贤祠旧称泰山书院,内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宋焘、赵国麟五贤神位;三阳观为明王三阳所建,是道家全真教派著名道观。该风景区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是泰山宗教三教合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真假美猴王"故事为切入点,表现《西游记》主题与"三教合一"思想表现上的特殊性、典型性,再对"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两个形象及其联系进行溯源、考证、分析解读,最后从儒、释、道三教的核心观点出发,对"六耳猕猴"这一形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及其背后的隐在含义进行阐释。尝试解决"真假美猴王"这样的微小故事单元以及"六耳猕猴"这一情节性人物是如何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整部小说"三教合一"这一核心特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论《尚书》诰体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六体皆与宗教仪式有关。"诰"并非仅仅产生于册命仪式,它实际上是各类宗庙祭仪中主祭者假祖先之名义而发的训诫辞。周初主祭者具有神性身份,诰辞中的"王若曰"就是其具有神性特征的标志;而"小子"是宗庙祭仪中特有的称谓,也能说明主祭者处于祖神代言人的地位。周公是西周初期的宗教领袖,他凭借神性身份摄政称王,并利用宗教的形式进行政治文化变革,即神道设教。"诰"即周公在宗庙仪式中以祖先之名阐发礼乐政治思想而保存下来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使我国宗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界迈出了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一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论断,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发展,其内涵概括为“两个要求”与“两个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一、汉字部件"支"可独立成字,或为形声结构,或为会意结构,二者不可得兼.二、"支"作为部件,在楷书中或作"支",或作"攵",或作"支".从"支"、从"支"的都不止一字.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某些作品的意蕴往往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但又与一般的宗教内涵不同,因此本文称之为“类宗教意味”。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敬畏自然;参悟命运;理解苦难;悲悯情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6.
质疑的对象是认为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转注说。"转语"是同一民族语言内的音义变化。王力先生说:"上古,‘目’与‘眼’不同义(眼是眼珠)。"孙中运先生把王力先生的话篡改成"‘目’与‘眼’不同义"。"眼"来源于"艮"不来源于"目"。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的"吉哈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吉哈德"既是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又是穆斯林群体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分为4种:用心、用舌、用手(笔)、用剑。"吉哈德"包括"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小吉哈德"的内容常常使不了解其含义的人发生误解,也常常被心存不轨的人所利用而加以歪曲。因此,"吉哈德"中"小吉哈德"内容需要受到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8.
“神韵”这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一个涵盖形而上和艺术的整体概念。审美主体对形而上之“道”的观照和对艺术本身的掌握是“神韵”的关键问题。而“道”本身以及艺术性则属于“气韵”的范畴,这是本文力图辨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欧洲教育》2013,45(2):23-43
In April 2010 a new school subject group called "Foundations of Religious Cultures and Secular Ethics" (FRCSE) was introduced as an experiment in selected regions of Russia. It consists of six subjects, or "modules." One module is "Foundations of Orthodox Culture" (FOC). This article examines FOC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education in Europe to assess how much it has traits of a confessional or a nonconfessional course and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nfessional and nonconfessional religious education courses cannot cover the complexity of how religion is taught in Russia.  相似文献   

20.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