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1989年国庆期间播出的《弹指一挥间》和《祖国在我心中》,受到各界观众的欢迎,这出乎我们的意料。开始部署国庆宣传的时候,我们担心这个节目可能会搞得枯燥,观众感到老生常谈,影响播出效果。这种担心当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些年来,年年宣传成就,由于这种宣传同日常宣传和群众舆论形成很大反差,即年初或重大节日宣传成就同日常过于集中地报道党和政府的失误、中国经济落后等造成认识上的矛盾,使得成就宣传的可信性大大降低。加上导语加数字的旧的成就报道的模式,受众就难免产生逆反心理。所以,1989年8月中旬,我们  相似文献   

2.
去年国庆前后,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时,它给我的印象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就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主办《弹指一挥间》评奖活动,我有机会参加评选,仔细观看了所有180条短片。以前收看《弹指一挥间》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因为它在新闻联播中播了近50天,每天播几分钟。这一次看片则是在两天内看完全部片子,所以,得到的感觉较为完整。我个人认为,《弹指一挥间》与过去一些成就报道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 其一,人物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往,在我们的电视新闻中,很少看到有关新闻人物的报道,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更  相似文献   

3.
去年国庆前后,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时,它给我的印象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就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主办《弹指一挥间》评奖活动,我有机会参加评选,仔细观看了所有180条短片。以前收看《弹指一挥间》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因为它在新闻联播中播了近50天,每天播几分钟。这一次看片则是在两天内看完全部片子,所以,得到的感觉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国庆40周年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这个长达8个多小时的电视节目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当时领导同志建议,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搞一个反映十年改革的节目。经过研究、筹备,中央电视台从90年代第一天起,  相似文献   

5.
国庆四十周年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接着又推出了《看今朝》。两个节目各有特色,但都属于正面报道,并且都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深感到,搞好正面宣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体会是: 1.正确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是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方针的根本。说起正面报道,许多人都认为是讲成绩,讲好的东西。从新闻价值来分析,这种看法就过于简单了。正面的事件也是比较复杂的,事虽然是好事,如果选取的角度、确立的主题都不符合党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弹指一挥间——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从9月10日首次与观众见面到11月7日结束,前后共播出180条新闻,总长度约500分钟。这是中央电视台建台以来新闻节目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反响较为强烈的一次系列报道。在整个播出过程中,《弹指一挥间》不仅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与表扬,而且得到电视观众的普遍好评。有的行家认为看了这个系列报道,老同志感到激动;中年人觉得增强了信心;青年人认为可以接  相似文献   

7.
去年国庆4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弹指一挥间》(以下简称《弹指》)系列新闻报道播出后,反响很大。《弹指》播出成功了,要说总结,似有三点可以提高到理论上来思考: 一、深化了新闻导向作用的认识。近年来由于教育的失误,人们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大多是金钱,是腐败,是不正之风,是失误,是滑坡,是危机。使人丧气,泄气,憋气。《弹指》播完以后,观众活跃了,人们由震动到思考,《弹指》摆在亿万人面前的是可见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弹指一挥间的40年,我们确实干了前人没有干和干不了的许许多多辉煌的事业,我们不是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兴奋之余,垂头丧气变成了扬眉吐气,增加了我们能跻身于世界之林的勇气和信心。许许多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8.
去年国庆4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弹指一挥间》(以下简称《弹指》)系列新闻报道播出后,反响很大。《弹指》播出成功了,要说总结,似有三点可以提高到理论上来思考:一、深化了新闻导向作用的认识。近年来由于教育的失误,人们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大多是金钱,是腐败,是不正之风,是失误,是滑坡,是危机。使人丧气,泄气,憋气。《弹指》播完以后,观众活跃了,人们由震动到思考,《弹指》摆在亿万人面前的是可见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弹  相似文献   

9.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10.
《马海德》一书放在我案前,已有一些日子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工夫去翻阅。前天夜里,我随意把这本书打开翻几页。可是书一打开,就难以释手。我精神抖擞,一直读到半夜。次早一爬起来,又接着读,一天多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我把书合起来,这时马海德的事迹,一幕一幕地呈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杂志》第4期《对话》突出热点,立足现实,抓住趋势,展现未来,读后给人启迪,催人思索。第一,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知识咨询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它在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某某公司名列全球500家最大公司多少位”,常常被用来说明一家跨国公司在业界的地位,足见该排名榜的权威性。不少人是从这个排行榜认识《财富》(FORTUNE,也曾有人译为《幸福》)杂志,进而知道该杂志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杂志之一的。 这份创刊于1930年的大型经济杂志,最初为月刊。1978年1月改为半月刊,每期发行量保持在68万份左右。现在它属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工商周刊。它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反映美国工商界重要动向,同时也报道商情分析、经济管理、企业组织或技术改革。它特别注重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建设》2008,(1):52-55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业》,[美]安德列·希夫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它不受广告的影响,也不必针对大众。它可以逆潮流而动,可以宣扬新的观念,可以向现状发起挑战。它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的读者就会出现。它就是——出版业。”这是安德列·希夫林对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的赞美。他在美国出版业干了40年,经历了它有  相似文献   

15.
上海电视台不久前播出过美国系列电视剧《夜莺热线》,不论从内容、情节构思和演技等各方面来说,都应该说是一部有相当艺术质量的片子。不知何故,似乎没有播放完,就忽然辍播了。这部系列剧的情节梗概大致是,一个在午夜播音的电台主持人,从听众的主诉中接触和联系着各种社会面,通过这条“夜莺热线”,主持人不仅揭开了不少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而且他还亲自干预这些阴暗角落中的事件,深入其间,主持公道,援救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和不义势力斗争,有冒险犯难的危  相似文献   

16.
《狼图腾》走向世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有杰克·罗琳的《哈利·波特》,美国有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全世界畅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又体现在何处呢?2006年7月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一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文章指出,当下中国有一本叫做《狼图腾》的长篇小说被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企鹅出版集团将要推向世界,“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图书市场的未来”。《狼图腾》这本书已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中国图书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象征。2004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国内销量目前已超过200万册。截至2006年7月,已连续26个月位…  相似文献   

17.
《故事会》走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月,《故事会》发行量达470万册,其中农村读者约占50%。 在报刊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此成绩殊为不易。是什么原因令《故事会》长盛不衰呢?“眼睛向下,品位向上”的办刊宗旨,是其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韩杰 《青年记者》2005,(6):74-76
看到中国近期出现的两张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既喜也忧。喜的是,中国新闻人终于要办一份自己的《华尔街日报》,与已进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经济相匹配。忧的为,现在中国财经类报纸群雄并起,各有所长。可以预计,为了争做中国财经报纸的龙头老大,相互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要争第一,唯有提高报纸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我利用在京开会的间隙到新华社拜望《半月谈》编辑部的同志时,从李峰老师手中接过一份厚实的礼品——由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发行的一套三卷本并由他签名的《李峰文集》。这套装帧典雅、内容丰富的文集是作者半个世纪从事新闻工作的结晶,令我爱不释手。细读书中的字字句句,如同聆听一位前辈学者的谆谆教诲。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第50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的自然类组照二等奖,授给了中国摄影家常河所拍摄的《中国动物园》,然而,此作在国内却毁誉参半,引发出有趣的“常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