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曼纽尔·卡斯特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网络社会新型空间观念,指出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是当代社会的主导型空间逻辑,从而诱发了"无时间之时间"的审美体验。纵观其空间理论体系,流动空间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用以阐释信息化时代大企业组织的信息流空间发展而来。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流动空间和信息流空间的概念、价值内涵与空间逻辑的演变,对不同空间模式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当下社会意义进行再思考,并最终认为流动性的扩张与现代性的演进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推动时空观从信息空间转换到网络空间,完成空间逻辑迭变。  相似文献   

2.
王茵 《文教资料》2013,(29):4-6
古语曰:“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日宙。”“空间”作为“现代性”的一张面孔出现在“现代性”研究的语境中,以“有意味的形式”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的转型,从康德提出的“先验感知形式”到结构小说文本的新型研究论域的“空间形式”,空间在西方文艺美学研究中不断的进行着由隐而显,自内而外的角色嬗变,对应着人类情感形式与现代生存现状的“喧哗与骚动”。本文旨在从“空间”的角度,对20世纪以降的西方人文学科研充的转向加以梳理,因之,在叙事学的研究层面上析离出现代小说的新型“时空观”.以此管窥现代小说的叙事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性语境下,作为一种流动性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面临着时间的碎片化与空间的多样性.基于此种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形式,一方面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媒介语境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在跨族群、跨语言、跨媒介环境下传播与流散,促使某种特定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审美融合的社会功能.现在,赛博空间中侗族大歌的传播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音乐形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追求有意识地将情节切割分散,借助于不同的形象系列、情节片断、场景和细节在空间上虽不连贯却又内在统一的叙述单元,来艺术地把握世界,这一结构形式呈露出艺术现代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社会理论传统皆围绕这一纬度展开。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所谓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所蕴含的理论主张就在于试图探究空间在现代的演变以及现代的空间实践的特征,以期在现代性研究的时间纬度之外,开辟空间这一角度来对现代性进行说明。由此而来的一个深远的影响或许可重构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经典的灵光、现代性的转向和后现代性的分解三个阶段之后.西方社会学对于空间社会性内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空间的浮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学校的全新视角。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可以全面揭示学校所蕴育的社会性内涵.同时也为超越已有的教育社会学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野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正式的社会化空间,学校空间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完成着自身的社会性生产。学校空间经历了从分散到同一,从在场到脱域的脱变过程,这不仅为现代学校空间塑造了基本表征形态,同时也为科学、精确、可测的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学校空间在完成现代转型的同时彰显出权力和自由的双重属性,成为现代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网络化的学校空间,仍然无法真正逃离现代社会巨大权力之网的包围。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在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这一语境中,研究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阐释了闲逛者这一城市意象,辩证地把闲逛者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怀旧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书写和批判,深刻体验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现代性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历史命运,任何文人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并试图以一种旁观和玩世不恭的姿态,为文人的社会反抗寻找精神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从学校中观层面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参与平等。空间社会学则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观照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在空间社会学的视域下,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对课堂空间的关注和理解,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地位的空间关系形成,不同学生对课堂空间的支配和使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实现教育公平的课堂空间建构,应"树立空间意识,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场域融合;建立心理归依,实现空间共享"。  相似文献   

10.
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在深化人性的复杂以及表现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主题上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魅力;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表现了作家在现代性上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生活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由于人的实践方式、交往关系不同,人的本质内涵和本质特性也不一样。当今人类生活在物理空间、过渡空间和虚拟空间三元共生的空间环境之中,人的本质兼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虚拟性三重特性。人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之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才真正拥有了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遭遇"外在性"与"内在性"危机的现代性价值系统呈现紊乱与颓废之势,这无疑影响到了价值观教育的存在空间与意义空间。但是,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直面这一"恶"的境遇,还要具有超越性品质。它理应在努力实现自身救赎的同时,对现代性价值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现代社会摆脱困境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制度模式,其动力源自建立在时空分离基础之上的脱域机制的发展。现代性以断裂的形式把人类抛离了传统秩序的轨道,它在全球的肆意扩张导致了信任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后果,尤其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地制造出存在性焦虑,危及人类本体性安全,只有通过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承担起监测社会的功能,将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相融合才能理性驾驭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学校空间史研究有利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学校和教育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学校和教育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借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分析欧美国家学校空间从流动空间到固定空间再到专属空间,以及专属空间内部结构分化的演变过程,探讨学校空间演变的内在意义。学校空间的变化过程既是教育活动场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位移过程,是学校从“无形”到“有形”、从前制度化到制度化的演变过程,是学校职能及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特性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教育活动从人类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分离和分化并成为一种专门和独特社会活动的过程,是不同时期教育观念和儿童观念的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的心理因素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从人类对空间环境不断追求,从只可容身到精神需长,从人的自身感官特点到感知空间,从不同空间形象到人的心理感觉等诸方面都体现了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时间、空间观念的形成由最初的感官、知觉形式转而成为今天科学的分析,在思维领域中包含着自然、物种和社会尺度的演化历程。自然、物种和社会尺度在思维领域所形成的认知、心理结构中遵循相似性规律的迁移,以及与此并行的变形和变异,影响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8.
高菲 《学语文》2021,(2):20-22
社会现代性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批判式生成。这期间,知识、学科的分化以及社会的整体转型都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着影响,在内外力的驱动下,语文教育走上了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追求的现代性发展道路。从晚清的文白之争至今,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期即理性精神启蒙,语文教育在传统与现代间抉择;工具主义盛行,语文教育完成学科自证;工具主义纠偏,语文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公民社会,在其中,公民是独立、自由而又主动的社会参与者。但是,现代社会又必然产生现代性问题,因为现代性使人们远离公共领域而活在自我的空间内,使现代社会失去公民社会的真义。因此,现代性本身又是颠覆现代社会的,这就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保卫公共性、捍卫公共价值并引导人体认自身的公民身份,以弥合现代性问题给现代社会造成的断裂。中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方面的影响下产生权利与义务的分离。为了抵制这种分离给公民社会所带来的现代性断裂,亟需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层面来理解权利与义务,以培养拥有健全而统一的权利和义务观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转型是探索教育空间未来可能性的关键机遇期,也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契机。根据社会空间理论及数字技术发展背景,教育空间可分为具体、实在的物理空间,数字设备、智能算法衍生的虚拟空间,各类关系与互动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及关注思想、价值与理念的精神空间。作为现代性的技术表达,数字化转型不仅赋予物理空间智慧可感的生命体征,还创设了有强大交互能力的二维和多维虚拟空间,为教育实践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数字化、精准化背景框架和精神层面身份认同与情感归依的生成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