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牛玉儒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举国上下学习和怀念牛玉儒同志之际,内蒙古的档案人更是无限怀念他关心档案工作的一幕幕。2003年2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牛玉儒同志开始分管自治区的档案工作,这时距他调任呼市市委书记仅两个多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2.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参加工作3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民忧。他以坚强的党性,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模范地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不仅在体育传媒领域,即使放眼整个中国报界,《体坛周报》也堪称市场化改革最决绝、最声名显赫的一个。瞿优远创建了这一切,他被尊为“老大”,像国王一样俯视自己的帝国,指点江山,大权独揽。“了不起的报人、企业家”,别人这么看他,他自己也一样。《体坛周报》看起来就是他的,在经历过一系列改制之后。似乎更像了。直到他突然消失于众人视野,随后被“双规”,人们才蓦然想起。他还有一个处级干部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河殇》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河殇》表达的文化观、历史观,我不完全赞同。但是,无论如何自《河殇》播出后,有那么多的人激动,又有那么多的人愤懑:有那么多的人陷入沉思,又有那么多的人从梦中醒来。我想,这就是《河殇》最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激动、容易愤懑、容易让人去深思的时代了。我以为《河殇》的成功,在于它向人民宣传了一种危机意识,也在于找到了一种把知识分子的思想传播给人民群众的全新形式。正如《河殇》顾问金观涛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在现在这个时候,是如此地需要思想,正象干渴的黄土地需要甘雨一样”,人民需要思想,我们也不是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5.
乔治·奥威尔有一部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名著《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而村上春树以他的《1Q84》向奥威尔最伟大最杰出的作品《1984》致敬。当初我一听到这个“致敬”的消息,就向村上春树表示致敬了。  相似文献   

6.
初学写作,我常犯急躁病,往往急于动笔,草草成篇,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我接受了教训,每逢有了题材,就在构思上下功夫,考虑不好不动笔。就拿我采写的《梨树下的故事》来说罢。一九九三年十月,我到大连普兰店地区演习部队采访。在一次师团干部情况通报会上,团政委李文生谈到泡子乡拉树村村民郭文城家有两棵东北稀罕的莱阳梨树,六十五岁的郭老汉把梨树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每年结多少梨!他心里都有数。部队来以后,他生怕有人偷梨吃。可解放军来到这里后,不仅没有吃他一个梨,还帮他站岗……我被这条新闻线索深深吸引了。散会…  相似文献   

7.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8.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两句话,淳朴地表达了周恩来总理和我国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为党和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他的伟大的共产主义崇高品德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脚蹬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在韩国历史上,金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从1894年起就参加反日活动,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奋斗了一生。金日成曾对金九执后辈礼,尊称其为“抗日的老前辈”。韩国总统卢武铉曾说:“在韩国人中,我最尊敬的是金九先生。金九先生是韩国国民最尊敬的人。金九先生到死都坚定不移地为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而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0.
王一 《新闻界》2001,(5):32-3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地位和任务。“三个代表”归根到底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先进文化的源泉,而发展先进文化同样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必须…  相似文献   

11.
吴双双 《传媒》2012,(1):44-45
正我,是新闻战线的一个新人,2011年6月份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恰逢"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我有幸将自己的新闻生涯开始在最真实、最朴实的基层。通过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向群众学习,我感受到群众的冷暖、人民的心声,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着去写有吸引力的报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守则     
我做通讯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不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人新事新气象新经验的热忱宣传者,而且要努力做到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我从一九五二年起就利用报纸开展批评。一九五七年前我写过一批揭露违法乱纪、批评官僚主义的稿件。粉碎“四人帮”后,我又拿起批评的武器,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从一幅图片谈报纸宣传以人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人民群众、读者视作报纸的上帝,向“笔头”和镜头倾注真挚的情感,让关爱成为新闻中最温暖的词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国家广电总局的干部涂昌波近年来发表了不少有关广播电视的文章,在全国广播电视业界、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这里要“爆”的一个“料”是:涂昌波的新作《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已经在今年7月底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油墨未干,书香乍散,我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读者。  相似文献   

15.
198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作协西安分会,我访问了作家杜鹏程同志。事情是这样引起的:陕西省委宣传部办了一个新闻干部训练班,我受托去请杜鹏程同志为学员讲一次课。说明来意以后,杜鹏程热情接待了我。“讲点啥呢?”杜鹏程问我。声音滞重,面带沉思神色。我告诉他,学员都是在职的编辑、记者,大部分人对文学也有兴趣,就请他讲讲自己的经历——从记者到作家。他答应了。  相似文献   

16.
辛革祥本来是某预备役师的干部干事。可当他听说这个预备役师已有6年没有在报刊上登过稿时,他来了个毛遂e荐:“我能不能试试?”领导点头后,他就挑起了新闻干事这个重担。其实,辛干事并不会写新闻稿,平时只是热爱写稿而已。如今要从零开始,得付出几多艰辛!——先从武装自己开始。他从战友那里借来一些新闻写作书籍,如饥似渴地读呀、抄呀,一个月下来,脸变得又黑又瘦。妻子心疼他,为他买来麦乳精、奶粉等营养品,他却背着妻子把这些营养品又退给商店,而用退回的钱买回一大深新闻业务书籍。——一次,他从熟人那里借来一本书,为了…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8.
在60年代大学毕业之际,按照党的“三个面向”的号召,我选择的第一志愿就是新疆。由中原来到艰苦边远的阿勒泰扎下了根,成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进入80年代,我的一些同学或同事有的调往内地,有的进了大城市,而我仍在阿勒泰草原上奔波着,笔耕着,坚定地沿着党为知识分子指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回顾自己20年的新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他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作为党的喉舌的党报,必须深深领悟胡总书记讲的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  相似文献   

20.
看到安阳人民广播电台办了这么好的一个节目,心里感到很振奋。我认为这个节目与别的台的同类节目相比有六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安阳人民广播电台的《效能监督热线》节目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大家知道,所有行风热线节目,通常都被冠以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监督岗“,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领导了解民情的“平台”,“窗口”等等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