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琳涵 《辅导员》2012,(Z1):127
当我读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百感交集,不禁落下了泪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可因家境贫寒,母亲艰难地凑足了给"我"买书的钱。"我"觉得对不起母亲,便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一罐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把"我"数落了一顿,可为了支持"我"读书,母亲再次为"我"凑足了买书的钱……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故事呀!多么善解人意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亲!当读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  相似文献   

2.
魏琼 《新课程研究》2007,(12):38-39
苏教版第8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人  相似文献   

3.
一、在"读"中品味"感恩"1.重点反复。《第一次抱母亲》重点写"我"守护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叙述,不需要华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抱母亲》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从标题来看,"抱"是一个很温暖的动作。"第一次"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是第一次爱的表达。母亲把我们抱大,我们却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第一次的"抱"凝聚着"我"的歉意、愧疚以及感恩之心。课文先写母亲身体的"轻",再转到母亲用弱小的身体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但这两次抱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我"抱起母亲,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第二次抱是"报母恩",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显然,同样都是抱,母亲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个字——爱。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来认识母爱。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抱母亲》写"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感觉到母亲是那样轻。由此回想起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起家庭全部生活重担的往事,心里难过而愧疚。全文以对话展开,在"身轻"与"担重"的相互比较中,在"过去"与"现在"的前后  相似文献   

7.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看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相似文献   

8.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对"母亲"及母系传统的特殊崇拜之情,指出"母亲"或母系传统是维系黑人民族的脊梁。人物对"母亲"或母系传统的传承与爱慕是对黑人文化的崇拜,是对民族历史的恒久记忆。  相似文献   

10.
白姑娘     
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还有一座小小的天主堂,乡人自由地去做礼拜或望弥撒。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有一分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择青菜,一边用家乡土话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不难讲嘛。"我一见她来,就说:"妈妈,番女来了。"母亲总说:"不要叫她番女,喊她‘白姑娘’嘛。"  相似文献   

11.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  相似文献   

12.
正张烈鹏的散文《母亲的泪水》震颤心灵,感人肺腑,真可谓一词一句总关"情"。洋溢于整篇散文的浓烈真情,首先体现在贯穿作品始末的"母爱"线索上。母亲以流泪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尤似绵绵细雨般的泪水滋润"我"情感的土地:"我"中考"金榜题名"时,母亲喜极而泣;"我"精神萎靡时,母亲伤心痛哭;"我"生病就医动手术时,母亲痛不欲生;"我"征文获奖时,母亲自豪骄傲得落泪……母亲以泪水见证喜怒哀乐,母亲的泪水饱含苦辣酸甜。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把它们汇集起来,足以形成我心中最长的河流——这条河流淌的全是‘母爱’,河流的名字叫做‘母亲河’"。作者就是以柔指拨响这"母爱"的琴弦,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新生活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关键期实验"。给一个幼猴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有奶水,一个没有奶水。有奶水的母亲是用冰冷的铁架搭建的,而没奶水的母亲身上包着厚厚的绒毛。然后让观众猜测,小猴子会喜爱哪个"母亲"。一定有人会马上认定小猴子会喜爱有奶水的母亲。但哈洛的实验推翻了人们的想当然——  相似文献   

14.
"母亲"是一首赞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拿起手中的笔为"母亲"写下篇章,涂上色彩。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朴实无华而又意蕴丰富的文字给我们带来母爱的冲击,句句饱含真情,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式母亲"的传统美德与丰满的爱。  相似文献   

15.
正《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从小吸母亲的乳汁长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母亲的人。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知道母亲病危的家信,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宋庆龄孝心至城,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脚。无论一个人走得有多远,他身后总有母亲抹不掉的印迹;无论一  相似文献   

16.
<正>窗前一盆康乃馨在风中摇曳,这让我想到母亲。步入五月,母亲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年初母亲便说:"今年我的生日刚好在周末,到时候你们都要回来啊!"我们欣喜地答应了。母亲是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小时候就常听奶奶说:"你母亲是嫦娥,这辈子被天蓬元帅给娶了去。"其实,父亲生得不丑,但与自小"欹枕江南烟雨"受熏陶的母亲相比就略显"磕碜"了。  相似文献   

17.
国民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提高母亲素养是提升国民整体素养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我校开展的"母亲素养"工程,致力于培养"合格"准母亲、优雅"好"母亲,大力实施好教育和专项培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母亲""这种生活的痛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忍"。("母亲"的"严""慈""刚",也是"忍"的体现。)身教重于言传。作者是按照对母亲的感知的递进过程来写的,既知如此,我们不妨溯洄从之,披文入情,来深切体味这位伟大的母亲以怎样的"忍"品,造就了胡适这位文化大师。胡适的父亲胡传比母亲冯顺弟大30多岁。胡适丧父,其时母亲还不到23岁。  相似文献   

19.
剪趾甲     
正意反出。用"假话"显真情——女儿对母亲说"没事,不疼";母亲对女儿说"节目太感人,我都落泪了"。此文还需要升格:强化母亲"似乎漠不关心"和女儿"强忍疼痛"的描写。  相似文献   

20.
白姑娘     
<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一座小小的天主堂。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却有一份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道地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理青菜,一边用家乡土音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