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太阳光线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阳一面被照亮处于白昼状态,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挡未被太阳光线照亮处于黑夜状态。因此,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为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及日地距离(太阳光线能够到达地面)有关,而与地球是否自转无关,即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从昼到夜再到昼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要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必须要理解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昼夜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又产生了一年四季。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随季节的转换而不断变化的。但不论如何变化,在24小时里,总会有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3.
黄廷勇 《地理教育》2014,(11):61-61
正行星地球暗无天日:形容天上漆黑一片,没有光明。寒带地区的人们,当出现极夜现象时,就会整天看不见太阳,可谓暗无天日。白驹过隙: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速越过一样,指时间过得很快。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短,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么长。逆着地球自转的方  相似文献   

4.
付申珍 《地理教育》2012,(Z2):43-44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相似文献   

5.
案例及问题这是一位老师执教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3课《昼夜交替的解释》课堂教学片段:(学生观看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清晨太阳升起,傍晚太阳落下。师:太阳清晨从东边升起、傍晚又从西边落下的现象,我们叫它昼夜交替现象。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稍一迟疑间,已有几位学生在下边抢嘴:"地球自转"。老师点一位举手的学生回答。)生: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导入谈话:我们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哪些了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在自转的过程中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并导致在地球的不同位置时间不同;由于地球向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如果自转的周期不是恒星日,而是回归年,还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吗?我们都知道,月球绕地球转动时,总是同一面向着地球,这种现象说明:月球自转方向和它的公转方向相同(逆时针方向),自转周期和公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5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昼夜更替是地球相对于太阳运动的结果。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主要是自转运动),地表各地相对干太阳的方向不斯地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日期也就随之更替。在同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日期、时刻不同。为了协调世界各地的时间,避免日期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地球表面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并规定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称为日界线。然而,地表是个连续的球面,仪经度180°日界线是不能将地球分成两个日期区域的,还必然存在着另一条“日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2.
王平勇 《科学课》2014,(5):76-78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如果以原来的课型划分,应该属于“逻辑推理课”。教材首先提出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多种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给学生提供火柴、蜡烛和小地球仪,模拟验证每一种运动方式是否能让“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当学生实验完毕,发现这些运动方式都能产生昼夜交替后,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可能性最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材中的文字资料,分析得出昼夜交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杨凌  云李宏 《科学课》2009,(10):50-53
《地球上的一天》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领域里有关“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的具体内容标准而编写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历过许许多多个昼夜,每天都在感受昼夜交替、日出日落、昼夜温差变化等自然现象,也认识了一些动物、植物在白天和夜间的变化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1.区别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球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7,(24)
认清时间和日期计算的实质时间和日期计算的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时区大早小晚,西时区大晚小早(定法)。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一、晨昏线的判断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又叫晨昏圈。晨昏线的存在在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可分为晨线和昏线。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表现为自东向西移动。使地球上某一点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叫晨线,使地球上某一点由昼半球转向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昏线。也就是说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晨线以东为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昏线以东为夜半球,以西为昼半球,即“东昼为晨,西昼为昏”。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在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提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赤道上,每天的昼夜是等长的,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白天和黑夜各12个小时.  相似文献   

18.
生物钟     
我们居住在一个富有规律的世界中,类似行星运动和地球重力作用等强大的力量控制着这个世界。地球的自转产生了24小时日夜交替的规律。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天24小时交替的内在的节律。这个内在的节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育》2006,(6):35-36
【知识技能】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题目比较简单,试试看。不过,可要仔细哦!一、你会判断吗?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想证实:A“.天圆地方”B“.天之包地,犹壳之裹地”C.地球是一个球体D.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2.如果人以40千米/天速度沿赤道行走一圈,估计所需时间约为:A.100天B.1000天C.10天D.10000天3.能说明地球自转的事实是:A.太阳东升西落B.寒来暑往C.阴晴变化D.登得高看得远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地球表面有昼夜之分B.地球表面有昼夜交替现象C.四季变化D.极地附近极昼或极夜现象5.地球…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2002,(Z1)
众所周知,地球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地轴自转。因为这种不停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才有了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然而,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这样永不停息地运动呢?地球运动的过去、现在、将来又是怎样的呢?人们最容易产生的错觉是认为地球的运动是一种标准的匀速运动,否则,一日的长短就会改变。伟大的牛顿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将整个宇宙天体的运动,看成是上好发条的机械,准确无误,完善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