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12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广州举行《资本论》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机器人”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核子、激光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自动化装置即“机器人”,建立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工厂,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大大减少;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减少,而是急剧增加。于是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理论再认识杜立华,何思红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内容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怎样认识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这既是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怎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看待和分析使用机器人条件下的价值和剩余价伍源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谓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谬论的同时,以充分的论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我们今天分析和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机器人被广泛使用。特别是一种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的机器人在生产部门应用后,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使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就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机器人是不是也能创造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雇佣工人是由于劳动力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在生产过程中能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它体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工业机器人是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能生产剩余价值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第一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1883年马克思逝世到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周年了。虽然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仍然是我们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机器人。目前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是在机械手、操作机等技术基础上,吸收了当代某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起来的。它是由各种机械、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组装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自动化装置。它能够模仿人的动作独立地自动地操作。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制造最新一代的机器人,它不仅有相当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的能力;而且能写会算、识别  相似文献   

6.
7.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量无法完全说明剩余价值量的增减;流通领域在社会剩余生产中不容忽视,应当区分社会剩余与剩余价值这对概念;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地位要具体分析,剩余的出现并非一定源于剥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曾有人对剩余价值是否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总地说来这一问题仍然是理论界的禁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已经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机器附属物的从属地位决定了资本家占有全部剩余价值。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开始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中、下层管理者、科技人员、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地位提高。一般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资本增值程度,他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定义宽泛,附加了不必要的内容,造成了对剩余价值和剥削二者关系的误导,障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正确认识。应该对剩余价值的内涵准确定位,重新认识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剩余价值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我们多数同志感觉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但都不敢冲破禁区,使用这一概念,而用“共有价值”、“剩余产品价值”、“价值剩余”、“净余价值”等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有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也不自然地使用了剩余价值概念。但至今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剩余价值的一系列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劳动日、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延长劳动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对此,理论界没有异议。增加劳动强度所生产  相似文献   

13.
说剩余价值     
高一《思想政治》(上)第二课讲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常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家相继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使剥削手段更加隐蔽,剥削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区分。 首先,从劳动日看。劳动日,又称工作日,是劳动者在一昼夜内的工作时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马克思说:“如果劳动的生产力和劳动的标准强度已经假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劳动日已有一定的界限,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两部分相对量的变动来提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5.
16.
公有资本与社会剩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资本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社会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社会剩余价值在性质、起源和存在条件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管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这一点学术界的看法无疑是一致的。然而,在这个一致的基础上,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具体来源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看法,其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通过变换劳动条件,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究竟各指哪一部分却说法不一。黄益龄同志在《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文中的提法(见《政治教育》1985年第8期),就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呢,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由劳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第1版和1955年第2版都是这样写的。第二种意见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本河上肇著《“资本论”入门》一书中就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