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父     
正~~  相似文献   

2.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ruo)笠,绿蓑(suo)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文献   

3.
渔父与隐士     
2006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考的是下面一首元曲:  相似文献   

4.
千年渔父梦     
“渔父”的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J10王逸《楚辞章句》:“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也许就从那时起,文人墨客往往喜欢在渔者身上寄托情怀,千百年来。一直做着美好的渔父梦。然而。渔家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吗?  相似文献   

5.
渔父与隐士     
2006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考的是下面一首元曲:[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其中的第(2)小题是要求考  相似文献   

6.
吴镇(1280-1354年),出生于浙江嘉兴魏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元四大家”之一。元代的文人嘲家,在屈辱和压迫的社会环境中,大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愤懑之情。他们为了寻找精神的归宿,“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渔父(节选)     
第十一年,按着家乡的旧俗,是该为你捡遗骨了。“寅时,自东方起手,吉”,看好时辰,我先用鲜花水果祭拜,分别唤醒东方的“皇天”西面的“后土”,及沉睡着的你,阿爸。墓地的初晨,看惯了生生死死的行伍,也就由着相思林  相似文献   

9.
对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熏陶的文人而言,出世、入世真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于是,大多数不忍放弃“兼济天下”人生理想的文人采用了“身在魏阙,心系江湖”的平衡妙法,在世事纷繁、心力交瘁之际去追捉遥远的江湖梦影,抚慰疲惫的心灵。渔父梦便是文人江湖梦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古人常用“渔父”这个意象来表现自身的性情。许多学者在讨论东坡渔父词渊源的时候,只提到陶渊明、韦应物、张志和、白居易等人,笔者以为这还不够全面。文章从苏东坡渔父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出发考察了它与船子德诚《拔棹歌》的继承影响关系,并发掘出了东坡渔父词之思想内涵和对词艺术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渔父"诗话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就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相似文献   

12.
<渔父>末段文字"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是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在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被省略掉了;在一些古籍版本中,它与第三段合在一起,没有单独成段;苏教版却把这段文字独立成节,这或许是编者的匠心所在,引导读者去关注渔父形象;也在透露着一些信息:在这篇文章里,渔父应该不是作为一个陪衬形象而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需要我们细读细品.  相似文献   

13.
时间:2015年10月23日下午 地点:无锡市第三中学微格教室 听课人:无锡三中全体语文教师及其他学校受邀语文教师. 师:我们先来看投影.这是原文,有四个段落,我请四个同学来合作朗读.这样,我们就请这一竖排的前四位同学,一人一段,依次地读下去.开始! (男1、女1、女2、女3分别读课文的一、二、三、四段.) 师:好,请坐.有没有字音错误?(某生小声说有)你来说说. 男2:应该是三闾大(dà)夫,他(男1)念的大(dài)夫. 师:那大(dài)夫应该是—— 男2:医生.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5.
渔家生活历来是诗人们很感兴趣的题材,历代写渔父的诗、词、曲(这里统称为“渔父诗”)虽然未有人作过统计,但观其量却不在少数。尽管由于诗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感受各不相同,因而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渔父形象也迥然而异,但就其总体观察,这些渔父诗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渔父形象的真实再现。诗人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按照生活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想] 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我们提出以下教学设计原则: 一、先言后文.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总是要先扫清理解上的文字障碍,知道每个字词句在文中表达的确切意思,从而正确把握全义的思想内容,不误解,更不曲解."言"这一关过了,才能自然进入"文"的阶段,对文章蕴含的文学和文化进行一番品味和评析,汲取优秀文化遗产中丰富的精神营养."先言后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序."边言边文""先文后言",都不太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相似文献   

17.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探讨”。在授课时,我主要请同学讨论了这样两个主问题:①文章通过对话.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屈原和渔父,你更欣赏谁?一个指向文本解读,一个指向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