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迪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发文《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以下简称“李文”)认为:“禅宗以心传心弘菩提之道,其经文的文句只是帮你到达悟境的舟车而已,只在文句上打转,便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教学经验也当像佛教禅宗一样,不立文字,万不可迷信文字,应用心思索。”对  相似文献   

2.
赵平 《语文知识》2004,(9):33-34
诗僧即僧侣诗人,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僧诗。中国传统诗学有“诗赋欲丽”的说法,而佛教主张“一切皆空”.要求勿造口业.更将“不绮语”视为重要戒条之一,诗歌丽辞自然是当禁之列。不过佛家也认为,以语言为依托,可以诠释义理.传播佛法真谛。禅宗提倡“我法以心传心,不立字”,但又认为“字,波也;禅,水也”,若离字而求禅,则如“拨波而觅水”,实为不可。佛禅与语言的关系.是“无言而言”.说不可说之境。诗僧们修身养性,持守戒律,往往离群索居,日常交游拜谒之人也多为高僧隐、人学士。  相似文献   

3.
张文林 《山东教育》2004,(29):34-35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底;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思想政治课教学固然要重视起始的导学,便也不能忽视教学结尾的结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像的余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略谈一下结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4.
学习完课文《与朱元思书》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当一名学生背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无绝”一词脱口而成“不绝”。这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说“无绝”、“无绝”,而我正好阅读到《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与朱元思书》赏析文章的相关语句为“不绝”.便按此纠正说:“不绝!”可此时我又感觉有些不对:此句的前一句尾词是“不穷”,对应的此句尾词会是“不绝”吗?  相似文献   

5.
课本韩愈《师说》文后“君子不齿”句中的“不齿”注释,有值得商榷之处,依作者写作的本意当以“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解释为妥。  相似文献   

6.
“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这是加里宁在《教师报》编辑部所召开的城乡优秀教师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句,可见教师的威信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一段教师也都注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许多教师却常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重要的原因是当从者不从,当忌者不忌.当从者且不论,只谈忌者,简言之“六忌”.一忌不负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松松垮垮,不负责任,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叶圣陶在《国文教学》中说:“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  相似文献   

7.
我们教学杜诗《绝句》,对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有分歧。有的依据《教学参考书》,说是“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有的不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9.
周梅花 《现代语文》2006,(11):128-128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第三册的古中有两处注解有欠妥当。 第一处是《立国论》中的“举以予人”句,注解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我认为这个注解是不太妥贴的。“举”在此应为“拿”意,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0.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当读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通过分析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语序有误,应作调动。理由有二:   二、原句也不能跟它的下句协调一致。下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只能与改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相扣;“和无寡,安无倾”也是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也只能与改句中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选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课本第6页注①:“[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静坐默念为修行方法。”这注释的前一句固然没错,后一句却大谬不然。据《辞源》的介绍,禅宗乃是佛教之别派,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来中国为东土初祖,后以衣钵相传,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徒神秀、慧  相似文献   

12.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厄运中的海伦》中有这样一句:“当海伦降生19个月之后,一场意想不到的重病使海伦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句首状语“当……后”搭配不当。介词“当”只能与“时”、“时候”等时间词搭配,表示正当其时。可是此句写海伦得重病的时间是降生19个月“之后”,因此,句首状语以改为“在……后”搭配为宜。筻此句介词搭配不当$山东莱州市教学研究室@任永刚 $山东莱州市土山中心校@马晓明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5.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  相似文献   

16.
释“犯法当死”的“当”湖北应城一中钱世道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犯法当死”的“当”,课本未作注,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又有关于“当”的词义辨析。人教社《教参》将此句译为“触犯刑法,应判死刑”,似乎是把“当”释为“应当”了,不妥。首先从短语...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8.
《“舍”与“得”一节音乐课的启示》是作者在其六年的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在初二年级音乐课的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的教学中,作者在上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精心的备课,充满激情的导演设计,本以为能够换来学生充满欢乐的歌声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但是在歌曲《金梭和银梭》中的最后一句“来来来来……”由于在几个地方的“切分音”和节奏的变化,学生很难把握,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20.
释“往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二册)里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句中的“往往”教材未注,其它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要么未注,要么注成“常常”或干脆还译成“往往”,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李宝芝主编的《文言课文全解全释》。我认为,这里的“往往”不能解释成“常常”或“往往”,而应当解释成“处处”。先从文意看,句中列举了“天地”等观察对象,表达的意思当是古人观察、求思的空间之广泛,“无不在”当指“无处不在”而非“无时不在”。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