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音"东""冬""侵"三部的当分还是当合,历来观点不一。文章从地域和时间的角度对《诗经》《楚辞》以及汉赋的韵脚字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谐声偏旁,从而得出"东""冬""侵"分三部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师大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胡大浚同志的《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该文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岑参的两首“西征”诗,即《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并不是闻一多先生说的“天宝十三载冬破播仙之作”,而是为“征讨越境西侵的回纥”而作。几十年来,凡论及岑参“西征”诗者,大部分都受闻一多先生上述说法的影响,以致对“西征”诗的地名、本义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质疑》通过对“西征”诗地名的辨析,试图推翻这个旧说,这对深  相似文献   

3.
书讯     
《父母必读》2009,(2):129-129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冬月“宝”粥;《天籁》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中有一疑问,今提出请赐教。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古诗三首》的《塞下曲》中,有“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诗句。句中“侵陵”一词,《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是“侵扰、欺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刊登刘凯鸣的文章,认为《国殇》中的“左骖殪兮右刃伤”,应释为“左骖马死,戎右被刃创”。“刃”,《周札·冬官·车前人》:“桃氏为刃。”郑玄注:“刃,  相似文献   

6.
《成人教育》1993,(10):13-13
<正> 积极开展“燎原之冬”活动,更好地为振兴县域经济服务。在“燎原之冬”活动中,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措施和经验如下: 1.坚持“两个围绕”,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围绕实施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科教兴望”发展战略开展“燎原之冬”活动,把“三五八工程”和“百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教材对“以蠹贫”的注释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此注可能来源于下面两种解释:①释“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清代吕湛),②释“蠹”为“蛀虫,借指里胥”(《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这样一句:“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对其中“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课本上的注解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另查《中华活页文选》、《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  相似文献   

9.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10.
学习毛主席诗词,常常要碰到一个“象征”的问题。譬如说,《沁园春·长沙》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当的工农革命运动波澜壮阔的大好形势;《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大公无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七律·冬云》中的“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象征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方面修正主义嚣张一时,一方面真正的革命者正在马列主义的旗帜下重新集结力量坚持斗争这个新的形势。以上诗词中的象征意义都是显而易  相似文献   

11.
“凿冰冲冲”《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里就“凿冰冲冲”作一疏释。先说“冲冲”。陈奂《诗毛氏传疏》:“韩诗云:‘冲冲,声也。’”愚按:古注中“声”或“××声”即所谓“声辞”,相当于现代语法术语的象声词。以声论,“冲冲”即“冬冬”:“冲”古读定纽冬部,而“冬”古隶端纽冬部,端定同属舌头音,二者只有清浊之分,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90年版)《诗经》二首《硕鼠》中的“无食我苗”,《教学参考》译“苗”为“水稻”。朱东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禾苗”苗者,《辞源》曰:“未扬花结实之禾”。由此可见,朱先生是直译其义,《教参》则是意译。笔者以为此处应译为“猎物”。查《辞源》“苗”字第四款:“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狩:冬天打猎。)据此,“苗”在句中又充当了“食”的宾语;可活用的名词。作:“猎物”讲。  相似文献   

13.
<正> 4月24日至25日,黑龙江省教委召开全省“燎原之冬”活动总结表彰会议。表彰奖励了50名开展“燎原之冬”活动先进个人,向31个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颁发了“燎原杯”;省教委副主任王文良同志做了题为《坚持“燎原之冬”活动经常化,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讲话;绥化行署、木兰、宁安等8个典型相继介绍了开展“燎原之冬”活动的经验。王文良同志指出:去冬以来,以百万知识青年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燎原之冬”活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截至今年4月,全省乡、村共培训青壮年农民330万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鼻音韵尾演化的问题,历来说法分歧。比如演变的时代就有好几种说法:张琨先生说:“双唇鼻音韵尾转变成为舌头鼻音韵尾早在汉朝秦陇一带和蜀郡就已经发生了。”王力先生说:“到了战国时代,侵部分化为侵冬两部。”严学宭先生则说:  相似文献   

15.
宋代无名和尚《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是非到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东晋陶渊明《春夏秋冬》:“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相似文献   

16.
教材《勾践灭吴》一文有这样两句话:“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灭吴”。人教版教参对两个“遂”字分别解释为:“副词,终于”;“连词,于是”。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遂”是多义词:①作连词时为“于是、就”,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如《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宋史·种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18.
紧扣“冬”字串学三诗──《冬夜杂咏》自学指导简介江苏王熙南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选编了陈毅同吉的《冬夜杂咏》,咏的是青松、红梅、秋菊。以在教这一课,都是一首一首地讲。这次,我利用这三首诗的结构特点,紧扣“冬”字,以“冬景”“冬物”、“品格”为线索将三...  相似文献   

19.
《促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课本将“蠹贫”注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我认为“蠹贫”应解释为因读书谋取功名未遂而贫穷。蠹,这里是蠹虫,书鱼之意。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促织》中的成名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将“牢”作为形声字分析,要求按照形旁和声旁结合的不同形式归类。但在数学中,教师却无法归类,如果说“宀”头是形旁的话,那么声旁是“牛”吗?显然不是。“牢”小篆作“”,《说文》解释说:“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币(匝)也。”查《说文解字段注》:“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齧(啮)牲,系于牢,故性谓之牢。从古文冬省也。各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冬省”即取古文“冬”的字形的一部分,“冬”金文作“”,小篆作“”,“牢”取其四周象形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