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照观察法     
对照观察法是就彼此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客观事物进行对照或比较性观察的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或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它可以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进行对照观察,也可以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观察。进行这种观察必须注意:一、观察对象之间要有一  相似文献   

2.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活动,常常从比较开始。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象之间确实有联系才可以比较。二是要在同一标准下比较。通过比较,或异中求同,确定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同中求异,以区别容易混淆的事...  相似文献   

3.
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其中的一种材料或事物是主要的),求同寻异,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 类比——教师把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引导学生确定事物的异同点及其本质属性; 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反分析,使对  相似文献   

4.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异同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发挥直观教具在自然课教学中的比较归纳作用,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自然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从大量的自然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本质或规律,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自然界,明确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一、同类事物相比较,归纳出其内在规律。 运用教具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归纳,比较的内容要合理,比较的方法要恰当。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生很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把两个重量相同、形状不同的铁块和用铁片做成的船形,摆在学生面前,然后放在水里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铁块下沉,铁船上浮,给学生以“沉、浮”的概念。其次教师再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进行比较,学生发  相似文献   

5.
比较法解题     
有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在学习上运用比较,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维,并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比较法是在找到两种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它们的相似规律或显示差异的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把握其本质属性,使知识深化、活化.比较的过程就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现象加以对照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能激励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去探索,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比较教学法在中专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过程和体会。一、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无机化学中的概念多而杂,许多化学概念单靠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如何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发掘内在联系,寻找共同规律,运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不仅使…  相似文献   

7.
双关语即用一个词同时暗含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着重介绍了英汉双关语的主要种类,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比较的原则,是建立在不同事物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的,不然,就无从比较。鲁迅杂文同他的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它们无论是艺术的内在规律,还是外在表现,都有着明显的异同之点。从它们之间的这种区别与联系中,可以进一步明白鲁迅小说特别是他的杂文所独具的艺术特性,这便是我要将它们作番艺术比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入手科学规划外语新教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江西南昌市教研室黄健如一为了保证科学的决策,人们常常使用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对某些相互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事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相似文献   

10.
<正>比较,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就有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有着广泛的空间,从作家背景到主题内容,从语言风格到诗文意境,从理解句子到词语分类等,都能成为比较法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李晓华 《广西教育》2012,(38):78+85-78,85
什么是观察能力呢?观察能力就是对事物的留心程度和分析深度。具有良好观察能力的人观察事物时会细心地去看,去思考,能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点,从而能够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周懂灵 《教学考试》2022,(27):75-77
<正>比较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比照,从而确定其异同点或优劣度的一种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对象的异同或优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的目的,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对比、对照、参照、相比”等概念,属于意义相近的描述。通过研究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发现试题注重考查区域特征与地理现象的对比分析,多利用区域差异的特点引导考生分析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不同。本文基于对近年来部分高考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读书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它们的异同或高下,从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提高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比较是我们认识、分辨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比较法在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得更加广泛。一、让学生在观察中联系比较,归纳形成概念。小学生观察事物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针对这种情况,采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寻找事物的异同点,在观察中发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昆虫》这一棵,让学生采集农作物的害虫和益虫,如蚂蚁、蜻蜒、蝴蝶、蜜蜂等  相似文献   

15.
陈倩 《中学理科》2006,(4):75-75
对比法是区别事物的首要方法,即要把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和另一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异同点,达到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目的。但在运用时应该注意全面性,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对比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有它独到的作用,运用对比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快甚至更易获得期望的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比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法的地位和作用现象与现象之间,现象的属性与属性之间之所以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它们既有相异点又有相同点,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要认识事物或把握事物,就得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谓真理和谬误,香花和毒草,先进与落后等,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因此,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比较既可以在异类现象之间进行,又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类比“”比较“”对比”概念,这三个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甲、乙两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文中同时出现,构成两相对照或比较,它们在本质上或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这三者虽然“神似”或“形似”,但从着眼点、适用  相似文献   

18.
比较是认识对象间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将相同、相似、相异、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异同。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有效运用比较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定义和数学模型的本质,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19.
所谓比较,就是对照各个对象,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都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它们在原则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笔者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那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物质性质、实验等进行综合分析,—一对照比较,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牢固系统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动机和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比较的主要作用比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通过比…  相似文献   

20.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广泛地被运用。通过概念间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比较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可以总结归纳知识的网络,提高对物质的整体认识。对比实验的方法更直接反映不同物质性质的异同。总之,通过比较法教学可以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比较法可适用于新课、单元小结、复习课,也可用于实验、习题的一题多解等探究课。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体现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