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腿勤与嘴勤     
腿勤,说的就是要勤快,要多往赛场跑,这样你总能遇到自己想要的新闻. 在整个全运会期间,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9月下旬乒乓球比赛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赛前说,有一些运动员违规打磨球拍,以增加海绵厚度,提升球的旋转,对此,组委会将会进行严格检查,对违规情况一定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2.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3.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4.
5.
6.
程平 《新闻前哨》2002,(2):42-42
近两年,湖北日报有两位记者在边远山区,靠腿勤、手勤、脑勤,佳作连篇。这两位记者一个是胡思勇,另一个是黎海滨。他们的成功,除了文字功底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苦练脚板。 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在采访和写作手段现代化的今天,还提那种过时的手工业采访方式干什么?”的确,现在我们一部分记者,腰间别着大哥大,出入乘着小汽车,可以用电话采访,可以靠电脑写作,够现代化的。但是,采写手段的现代化,也替代不了现场采访。因为,新闻要求写真,掺不得半点的水分。写真必须求真,求真就要求记者必须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8.
9.
10.
风景秀美的重庆市辖有一个巫山县。巫山县城虽然不大,恶性大案却出了不少。1998年,县公安局一个巡警队员枪杀县长,惊动了国家公安部。事隔一年,县公安局两名警察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的任务时,竟邀请当地有名的“痞子”,也是被押解嫌犯的“仇敌”李某同行,任由李某安排食宿。结果造成了嫌犯落江、生死不明的严重后果,再一次地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在这两个警察受审时,《重庆商报》主任记者方春光和另一名记者前去采访。采访期间,他们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巫山县治安不好和县公安系统问题严重。怎样才能辨别这些投诉的真伪?问…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这里,“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八个字,几乎伸手就可触摸得到 旅行第11天,仍旧在士耳其的版图里,却已有点亚欧莫辨,南北不分。  相似文献   

14.
15.
16.
这篇文章并非高深之论,也非创新之谈,仅仅一点实践感悟而已。然而,编者却喜欢它,喜欢它的质朴.喜欢它的真诚.更喜欢它的实用。“把感想也记下来”,看似没啥了不得的事,但却道出了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的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无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可言,这就需要记者以“独家”的眼光透析新闻事件的内涵.以深邃的思考捕捉别人所见不到的背景,这时,把稍纵即逝“感想”记下来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会从中发掘出新的“新闻点”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目的。“把感想也记下来”,也反映了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和细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感想”从何而来?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又怎能产生激情?没有激情,哪采的“感想”,写出的新闻又怎能感人?  相似文献   

17.
18.
蒋霞 《视听界》2002,(3):92-92
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日常采访中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却往往忽略了“早到”。其实,“早到”是一个重要环节,有时不仅能决定一篇稿件的成败和质量的优劣,还能意想不到地获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有深度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19.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