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江南的常州虽值深秋,但仍是郁郁柳枝垂河边。去年11月19日,气温15℃左右,邻居邀我到江南春垂钓中心钓鱼。我使用2.2米抛竿、6号主线、爆炸钩加串钩,分别装麦麸混合饵和蚯蚓,于上午7时左右开钓。但近3个小时过去了,换了数次饵仍不见动静。10时许,鱼竿突然被猛烈拉动,我一把抓住竿还未顾上操作,鱼就快速冲出,多亏绕线轮的曳力调得松,否则必会断线。  相似文献   

2.
周同礼 《中国钓鱼》2005,(12):57-57
我热爱钓鱼。我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钓鱼,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我记得,小时候,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水是那样清,山是那样绿。我记得,每年春天一到,水面长满了水草,蝴蝶在水面飞舞,蜻蜓在水面点水,湖水清澈见底.自然环境是那样美好,把钓钩放到水里,可以看见小鱼儿在水下抢食,那时候的鱼儿很好钓,  相似文献   

3.
张洪恩 《钓鱼》2005,(9):34-34
上世纪50年代我参加了革命,在部队里一直从事机要译电工作。由于机要工作是党和军队的核心机密部门,党和军队紧急重要的决策和重大事件首先通过机要部门传达,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更是如此。鉴于机要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我在长达30余年的机要译电工作中,不分昼夜无规律地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永洲 《钓鱼》2007,(3X):67-67
岳父是个离休干部,在职时,逢节假日总有人上门邀请他外出钓鱼,那时岳父工作忙,很少有时问去休闲娱乐,除非盛情难却,他才乐呵呵地带着渔具而去。每次回来,他也照样乐呵呵地冲我们说:“没想到,我不会钓鱼的人,今天居然钓得最多,钓鱼也有意思!”……如今,岳父退居二线,上门邀请他钓鱼的人寥若晨星。每到节假日,岳父总爱拿出鱼竿抚摸一会儿,尔后重重地叹一口气。我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跟妻商量,决定礼拜天陪岳父钓鱼。  相似文献   

5.
吴染 《垂钓》2006,6(9):67-67
天生喜水的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做知青的时候就常常忙里偷闲,拿着竹竿到水边钓鱼,当然,那个时候钓鱼主要是为了解决肚皮之需。后来很多年没有握竿的机会,便逐渐淡忘了置身在自然中的那份安宁与清静。前年深秋,偶然应友人之邀,我们一行四人去了绵阳三台的鲁班水库。  相似文献   

6.
害鱼名称:乌鱼,也叫黑鱼,又名乌鳢。在湖南通称柴鱼。乌鱼性格凶猛,是淡水养殖业的害鱼。在湖南各地养鱼场和鱼塘,农历立夏不久放鱼苗,若有乌鱼存在,便会遭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为密集的鱼苗下水,大部分都成为乌鱼口中的美食。因此塘主将乌鱼看做大害,必须除恶务尽。  相似文献   

7.
李江 《中国钓鱼》2012,(9):68-69
我是一名地道的北京人,也是一名钓鱼人。北京安定门外西北方向不到20分钟步行路程的所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一片连绵不断、锅状的窑坑,那里的野生鲫鱼特别多。至今令我不解的是,那时钓鱼人却特别少!如此就给了我独享钓之乐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李震宇 《垂钓》2006,6(11):52-55
挑战钓鱼怪胎阿金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的机电系统从苏南一带招收了一大批年轻人到上海各大机床厂当学徒工,后来这帮年轻人都成了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我进厂的时候,这批人已经是各大工厂的技术骨干,有许多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阿金师傅和我们车间的胖阿姨出师傅就在这批人之列,他俩来自无锡某郊县的同一个村子。  相似文献   

9.
邢乐仁 《垂钓》2002,2(12):53-54
我有一顶橙色的钓鱼帽,虽然因为时间久了帽子有些褪色,但上面的“狼王”图案还是十分显眼。  相似文献   

10.
金渔 《中国钓鱼》2001,(9):42-42
我是一名基层文艺创作单位领导、县政协委员。两年前。我的一份委员提案受到县委县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重视,从而引发出一段改善我县垂钓环境的佳话。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是一个钓鱼迷,钓龄虽然不长,但痴迷钓鱼的程度却飞速增长。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工余时间,都驾着心爱的双狮牌摩托车,或携妻带儿,或邀朋呼友,钓遍我县境内的所有江河库海。  相似文献   

11.
一钩俩鱼     
陈彦斌 《垂钓》2008,8(4):61-61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日,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到一处叫“三家子”的江汊子去钓鱼。  相似文献   

12.
子牛 《钓鱼》2005,(15):30-30
首次参加第50届世界淡水钓鱼锦标赛的中国钓鱼队失利了,在第51届大赛上也没有遇上好运。面对这严峻的事实,中国钓鱼人惊醒了.不断有人撰文,把中国钓鱼与世界钓鱼从不同角度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反思,这是非常有益的。比如,为什么以往被许多中国钓鱼人津津乐道的“先进钓技”一旦走出国门就相形见绌了呢?原因可以找出好几条,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观点和“庭院赛马”式“先进钓技”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张广文 《垂钓》2005,5(10):54-55
我自幼喜欢钓鱼,不过儿时的垂钓只是一种童趣,还谈不上太多的体验和感受。成年以后——尤其年近50岁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垂钓的机会也就多了一些。90年代我在前苏联的伏尔加河垂钓过肥鲫;20世纪末在南美阿根廷“入海”河钓过水晶鱼(此鱼通体透明,可见内脏);我在东非乌干达还杲了五年半的时间,钓的鱼品种较多,体验也多;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冰钓     
刘浩 《钓鱼》2006,(2):56-57
光阴回转到上世纪的50年代,一位老人带着年轻的孩子走在冰封的河上。他们用斧头在冰层上凿出一个上宽下窄的洞,飞溅起的冰屑融化后浸湿了他们的外套。他们所使用的钓竿仍旧是夏天时常用的1.8米实心玻璃纤维钓竿,自己配置的渔线轮内缠绕着黑色尼龙麻花线。经管如此,他们仍旧能钓到鱼,并且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半个世纪过后,老人已经离开人世,孩子已经步入中年,而冰钓所使用的器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已经消散的“美好时光”,并不是因为所钓得鱼获有很多,也不是因为使用天然、简单的钓鱼工具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而只是在心境以及垂钓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猛 《钓鱼》2006,(16):53-53
小西湾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大集体时期,水库不大,水面也就2000平方米左右。因我常喜欢来此过钓瘾,久了也就和库主成了朋友。2006年5月6日5时,俺和钓友晓一起到那里钓鱼。晨鸟初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钓鱼》杂志新千年第一期上“杠头”开始叫板了。我认为:钟越敲越响.理越辩越明,这个“杠头”设得好。我这个人也爱“抬杠”,现就“杠头”提出的两个传统说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致奎 《钓鱼》2009,(16):39-39
钓鱼界的谚语,都是钓鱼前辈几百次、上千次在垂钓中摸索总结出的经验。但也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条件变了,也就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这不,一句渔谚让我欢喜让我愁。  相似文献   

18.
张立 《收藏》2008,(12):133-133
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处在“蜜月”时期的中苏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交往频繁,各种民间交流也很活跃,或是中方派员赴苏访问、学习,或是苏方派员来华讲学、考察,于是便有了同志或朋友间的书信往来。下面便是一位叫做列·安·柯斯坚柯的青年(从笔迹上判断)寄给“西安医学院26010班赵晏”的信,共6封(其中3封三面相同,故取一)。  相似文献   

19.
冯焕武 《钓鱼》2007,(7X):49-51
2007年5月1日,受朋友邀请准备到勤得利农场钓鱼。据朋友讲,要去的地方是黑龙江边叫小亮子的地方,天然泡泽地里面,鲫鱼、鲤鱼比较大,还有其它的鱼类。我已经六个月没有钓鱼了(黑龙江省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冰冻期),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高兴。5月2日临晨2点多我们一行三人驾驶一辆越野大吉普前往300多公里外的小亮子。  相似文献   

20.
安基强 《垂钓》2005,5(11):53-57
初三在大哥家聚会,酒酣时哥哥提起往事,说我三四岁时馋得偷吃鱼钩上的蚯蚓,嘴唇被鱼钩牢牢地挂住了,到医院才把钩拔下来。还打了一针。全家老少听了不由得哄堂大笑,我连喊冤枉,其实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