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保华 《收藏界》2010,(12):114-114
竹簧,又称"翻簧"、"反簧"、"贴簧"等名。大约创于清早中期,系地方官作贡品献朝廷的器物之一。竹簧是一大发明与创造,代表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江浙一带的制竹绝技。其工艺相当复杂,将长成两三年的竹子砍下,锯断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  相似文献   

2.
君山竹韵     
位于烟波浩渺的东洞庭湖中的君山,有着独特的风姿和梦幻般的色彩。君山之神奇,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山上特产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竹子。君山自古多奇竹,而且随处可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爱竹如命,他说竹为龙种,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又把竹子比为君子,“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但是,板桥先生所画之竹大多为一种,少有奇种怪类。在君山这  相似文献   

3.
盛建国 《收藏界》2013,(8):97-100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刻笔筒是文房清玩中的重器,不光为文人雅士所青睐,更主要的是笔筒身上所蕴涵着的文化意韵:"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竹子那谦逊劲节之气、静雅萧疏之态正是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笔筒虽小,其集绘画、书  相似文献   

4.
马焜 《垂钓》2010,(1):44-45
北方人习惯把竹钓竿称为“江苇竿”,因为竹钓竿的竹子非常像北方的江苇,而竹子和江苇又同属禾本科,叫错了也很正常。 竹钓竿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其实老钓鱼人都知道,竹钓竿的使用在中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5.
张磊 《收藏界》2014,(3):96-99
竹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大至竹楼、竹床,小到竹竿、笔筒,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竹子中空有节,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苏轼更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风俗。时人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  相似文献   

6.
名家谈过年     
古代的"节"字,本义指竹子的竹节,一节更比一节高,"芳林新叶催老叶,清流前波让后波",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寓意。——洪昭光教授谈古人对"节"的理解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清朝孔尚任所写的诗,表达了老来仍为新年贺的喜庆之情。  相似文献   

7.
乱up 《收藏》2014,(18):68-75
从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到以各种生态材料作为建筑材料的探索中,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愈发强烈。无论是西蒙的竹子建筑、坂茂的纸房子还是秸秆建筑,它们都为建筑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从而也促使了当代建筑材料走向更多元化的发展。竹子哥伦比亚勇敢的竹子建造者——在生态建筑界这样称呼建筑师Simon Velez(西蒙·维列)。New Bamboo:Architecture and Design中是这么介绍他的:尽管祖辈与父辈都是建筑师,作为自学成才的他总是谦虚地称自己为建筑工匠。他着迷于植物学、生物多样性以及植物架构,对以竹子为材料建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7,(21)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出差带回来一根光威5.4米的手竿,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当时价值不菲,犹如一柄宝剑,让我爱不释手。那时候顶多是五节竹子套竿,就算高档武器了。光威竿的出现就犹如武林中的屠龙刀、倚天剑,在我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9.
插节竿     
张炎冰 《钓鱼》2011,(5):17-17
玻璃钢鱼竿出现之前,钓鱼都用竹竿,可是竿长了携带不便,短了又无法钓远。于是有人设想,把不同直径的竹竿截短,再用工具将竹节打通,竿壁掏薄,然后按不同直径将小的装在直径大的竹筒里,用时抽出来,然后依次插接。  相似文献   

10.
两用蚯蚓筒     
蚯蚓筒可两用:一是用来装蚯蚓;二是用来当坐凳。这是重庆钓友最常用的一种钓鱼主要辅助钓具(如图)。蚯蚓筒的制作方法是:将一节大楠竹锯成筒,大的一端留着节疤;小的一端不要节疤,无节疤的一端对称钻两个孔。再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钻两个孔。用一段尼龙绳将竹筒和木板连在一起,即成两用的蚯蚓筒。用蚯蚓简装蚯蚓,蚯蚓不易死  相似文献   

11.
刘平辉 《体育师友》2011,34(3):64-65
那是一节骨干教师展示课。学校规定骨干教师每年都必须上一堂校内展示课。这节课既是给年轻教师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对骨干教师的一种考核。自然,所有的骨干教师对这样的课都是慎之又慎,尽管这些教师平时上的各种公开课已经无数,但是毕竟谁也不愿意在这节课上把自己的牌子砸了。  相似文献   

12.
程义 《收藏》2014,(5):58-65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蚯蚓,具有色红、鲜活、味腥,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是各类水域一年四季广谱性首选钓饵。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即容易招来小杂鱼抢食,令钓者头疼。在这种情况下,钓者一般都改用面食。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特别是夏季,多余蚯蚓怎么处理?一般都当场丢掉,下次出钓再买,这样既不经济,又不方便。现将长期保存蚯蚓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将每次垂钓多余蚯蚓放在竹筒里带回来,里面适当放些剩饭、果皮、蚕豆粉、香油,再把竹筒放在冰箱冷藏保鲜,温度调至10℃左右,这样蚯蚓就不会因在长期保存中因温度过低或过高而死亡。下次垂钓时取出来…  相似文献   

14.
土方抓鱼     
蕨草钓虾公(青虾)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野草地里,根茎长,有维管束,复叶,羽状分裂,有一种淡香味道,虾公特别爱闻。每年夏秋季节,上山割来生蕨草,绑成十多二十把,每把像个草帽一样大小,用一根长绳子连着,绳子上端绑一个大浮标(可用塑料或一节两头封闭的竹子做),用船或竹筏运到有大虾公的水库、湖泊或池塘里,选没有水草和其他杂物的地方做钓点,每点放一两把蕨草到水底,让浮标浮在水上做记号。如果没有船只与竹筏,可以涉水离岸边四五米的地方放蕨草,但水深必须没过蕨草40厘米以上。虾公闻到蕨草散发出来的香味以后,就四面八方游来钻进蕨草叶子…  相似文献   

15.
翠竹青青     
俞浩忠 《集邮博览》2014,(11):46-47
正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竹乡,种类约占世界竹类的一半,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台湾等地。主要有毛竹、淡竹、紫竹、箬竹、凤尾竹、金镶玉竹、茶干竹、佛肚竹、玉带竹、米竹、碧玉竹等。我国植竹、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竹文化源远流长。因竹子杆直、空心、挺拔、有节、长青等优点,被人们赋予谦虚、高风亮节之美德,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被广为流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由于生长快、成材早、竿粗直、  相似文献   

16.
老叟 《收藏界》2010,(7):58-59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竹,宋代苏东坡写有许多首咏竹诗,其《干潜僧绿筠轩》最为脍炙人口:“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爱竹、画竹,在《题竹》中说:“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相似文献   

17.
乐钓绿荫     
钱邦伦 《钓鱼》2011,(14):1-1
竹子有节,虚,小向上,质朴清雅。盛夏酷暑,给江湖播下一片绿荫。我爱竹。更爱在竹荫下钓鱼。 垂纶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江竹下,鸟鸣稻田间。大自然惠赐的徐徐凉风,驱散了烈日炙烤的炎热。自谓“竹林居士”的我。独拥翠竹空调,享受着免费纳凉的优待,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8.
闲话残局(4)     
第二章兵类残局详解第一节单兵对孤将单兵对将这个残局中,兵方的兵只要不是底兵,都可以取胜。取胜办法:兵方借助自己帅的力量把黑将逼到角落里,造成"困毙"而取胜。高兵对孤将  相似文献   

19.
钓趣偶得     
经常钓鱼的人难免会遇到竿子拔节问题,而且又没带备用竿和应急物品,无疑要影响正常垂钓或挫伤自己的好心情。为了确保钓鱼活动不受影响,我的小妙招是:用干草节“掩竿”。具体做法:随便找一干草节用拇指指甲破开取一段长2-4厘米、宽0.3-0.5厘米,用拇指指甲把一端刮薄,然后把拔出的那节送回原节中(稍深一点),再把刮好的干草片插入两节缝隙间深度1/2,再用左手拇指按住干草片.拔出送回的那节直到拔不动就“OK”了。  相似文献   

20.
巧修插节竿     
任鸿飞 《垂钓》2004,(12):44-44
随着钓鱼爱好者的日益增多,钓竿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让人抱憾的是由于使用不当,鱼竿插口处常常会裂开。下面我把自己修理插节竿的方法提供给广大钓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