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6月初,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在6月5日接待了一个背着10万元现金前来自首的某报社原总编辑。这个人年仅40多岁,却因为两年的逃亡生涯已重病缠身,看上去  相似文献   

2.
《传媒》1999,(1)
1999年3月刚过,四十一岁的张建星出任《天津日报》总编辑。他对报社全体职工说:该给我的,天津日报都给我了。现在到了该我回报的时候了!此话不假。1983年张建星在天津师大毕业后分至《天津日报》工业部作记者。一年半后,他被破格提为记者部主任,当时二十六岁。三十岁成为报社编委会委员。这之后破格为主任记者,再破格为高级记者,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是两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所有这些成就都在三  相似文献   

3.
老总别称老板田厚钢日前与一家报社的记者参加一个经济报道座谈会,他张口称自己的总编辑为老板,闭嘴说老板要求如何如何。会后,问其为何不叫老总称老板,他说眼下老总主要在抓钱,与老板有何区别?不少老总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呼,自认为有钱有势。这不能不让人猛喝一声:...  相似文献   

4.
事业感言     
前两年,我曾经讲过一次党课,有位同志递了张条子问我,你工作的“座右铭”是什么,我当时说了16个字:忠诚事业,如履薄冰,多干少说,忍辱负重。 我在报社工作40年,当总编辑、社长15年。特别是这15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变化。身处北京,面对这些变化,我有一条始终坚持,就是忠诚事业。这个忠诚事业,不是简单唱高调,而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党所要求的新闻宣传工作负责,对广大的读者负责。 然而,作为一个人,最使我感到为难的,往往是要在忠诚事业与个人感情之间,做出选择。 前年初,报社酝酿启…  相似文献   

5.
应《中国地市报人》编辑部之约,为“社长总编风采”栏目写一篇文章,提起笔来我感到惴惴不安。毕竟《准噶尔时报》是有着60年光荣历史的地市党报,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有多少报社领导和同志们都默默无闻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报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这个总编辑实在是做不足道。要谈在这个团队中和大家共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新闻业务工作的一部分。办报人常说:“一张报纸体现着总编辑的素质和水平。”同样,舆论监督工作与总编辑关系也很大。新闻单位要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总编辑负有重要责任。一、支持舆论监督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对新闻监督工作的支持程度是这项工作进行得如何的晴雨表。如果总编辑支持这项工作,就可以使舆论监督进行得越来越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在一篇体会文章中说:“经济日报为什么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敢于直接介入呢?首先,应当归功于报社领导对新时期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在报社形成了敢于…  相似文献   

7.
新闻旧话     
我十五六岁开始向报刊投稿,十七岁做报纸地方通讯员,十八岁人大学读新闻系,二十一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编辑级”的记者,总离不开抹桌子。一九五三年,五十岁了,转业做了古典文学编辑。一九六四年退休。今已七十五六了。但想起做记者那些日日夜夜,有些还历历如在目前。写一点零碎的东西,留个“雪泥鸿爪”,请莫笑我“老王卖瓜”才好。  相似文献   

8.
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级报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大多数都是记者、编辑出身,他们在担任报社领导职务以前,都曾经动手采写、编辑过大量的稿件,一些人的成名之作或者影响较大的作品,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但是,自从担任总编辑、副总编辑以后,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同志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了,浮在上面的时间多了,  相似文献   

9.
我总忘不了有位报社总编辑去年年底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哪天的报纸没有像样的内容,我走在路上都感到脸上无光。”总编辑刻意求新,编辑、记者们就会力求创新、突破,报纸就会不断出新。反之,报纸则难有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报纸。十年改革,中国报纸的面貌已有所改观。但面对当今改革大潮,新闻界前进的步伐总显得有点滞后;  相似文献   

10.
尹维祖的新闻改革三部曲方言,冯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当好一个报纸的总编辑?在全国省级党报众多的总编辑中陕西日报总编辑尹维祖又有什么特点呢?报社的同志告诉我们,如果要写他,还是写他的“新闻改革三部曲”。抓转换机制解放新闻生大力让我们...  相似文献   

11.
追沙溯源     
今年春天,北京连续遭受6次沙尘侵袭,各新闻单位纷纷动手,在“沙”字上做文章。恰在这一时期,北京晚报编委会给编辑记者定的第二季度宣传报道重6下发给每一个编辑记者,要求我们要在创意策划上下功夫,围绕百姓身边的事做文章。 4月6日,第六次沙尘暴袭击北京,当天,北京市各大新闻单位都以突出的篇幅报道了此次沙尘暴给北京所造成的影响,但都忽略了一个细节──来源及成因。于是,我们抓住这一选题,决定做一系列报道:追沙溯源。 当晚,风稍息,记者将选题报给北京晚报总编辑,总编辑马上拍板肯定了这个选题。于是,我和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2.
第一级台阶     
这也算是新闻界的一个老故事了:当年英国的《泰晤士报》招聘记者,主考人对前来应试的青年出的第一道考题是:你进报社大门时,迈过了多少级台阶?应试者大半张口结舌,说不清楚,谁会注意走过的每一步呢!据说,这是在测试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作为一个记者就必须具备这种随时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本领。引申出的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作为一个记者嘛,当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才能敏锐地从周围的事物中发现新闻线索,从而才能及时地将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给读者。但是,我对这个故事总是多少有点怀疑。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记者,当然…  相似文献   

13.
“我为啥老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怎样克服‘学了记不住’?”……在报社、杂志社,编辑们常常收到类似的机关干部来信。提起记忆力,我想起一个人。可以说,他是我所见到的人中,记忆力最强的一个。记得有一天,他闭着双眼──不看自己的棋盘,全靠脑子“背棋”,同时与6个象棋高手下棋。结果,他这个“瞎子”,竟把6个高手打得落花流水。目睹此景此情,许多记者惊愕得两眼瞪得滚圆……为什么他的记忆力如此超常?事后,我找到他──远在大西北的一位秘书处长。他的回答,带有一点哲理味的幽默;“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脑子灵,所以人们…  相似文献   

14.
在外国,报社常派新手去当体育记者:而在旧中国,报社则派新手去跑警察局、法院,总编辑特別垂青的除外。我自廿几岁起就是一个跑警察局、法院的记者了。那些普通老百姓畏如虎穴的地方我进出自如,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参加了上海市公安局连夜出动,全面封闭妓院的新闻报导。之后,调为一名文艺记者,一直至今。回想我刚做记者的时候,真的以为自己当上了“无冕皇帝”了,一心只想做个伸张正义的好记者,却不料碰了很多钉子,几乎送了性命,真是好险啊!  相似文献   

15.
我早听说江西赣中报有个年轻的领导班子,相传“三个总编手拉手,合共99”,正副总编3人年龄相加不足100岁,他们团结协作。把个赣中报治理得井井有条。去年仲秋季节,我在江西宜春市见到了地市报界这3位年轻人,他们是赣中报党组书记、总编辑姜东南,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简秋雄和叶乐阳。来到赣中报,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地委对报社非常关心重视,使人感觉这个集体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年轻,是这张报纸的一大优势。编辑部30多人,平均年龄37岁,正副总编平均年龄33.2岁。去年12  相似文献   

16.
打点行装闯峡谷 2000年3月初的一天,我和摄影记者王建立同时被一个紧急电话匆匆召到报社总编辑王继兴的办公室,一进屋王总就言简意赅地对我们说,经报社研究决定,派你们两人组成特派记者组,随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开进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进行科考采访。这次采访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你们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有什么需要和要求,提出来,报社会倾全力支持你们。我们平静地接受了王总布置的任务,其实内心却是一阵激动。因为在一个多星期前,当报社要派记者随我省地质科考队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采访的消息传…  相似文献   

17.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18.
每天,随上班的人流拾级而上,走进机关办公大楼,走向编辑部。从楼下到四楼办公室共101级台阶,走了21年,在脑子里也印了21年。记住这101级台阶是一个很偶然的时候。到编辑部不久,读到新闻书籍中的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到某家报社谋职,总编辑出题考他:“你能准确告诉我,从楼下到编辑部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大学生愕然。幸运的我,虽然自始至今没有总编辑出如此问题难我,但却因此如烙印般记住了“101级台阶”这个数字。不能忘记第一次踏上这台阶的心情。1977年冬季,一个20岁出头、从西北基层部队闯进空…  相似文献   

19.
总编辑──重大报道的组织指挥者《信息汇报》社总编辑孙国忠今年6月初,当记者无意中了解到成都红花堰二道桥小沙河三个多月来有近千人聚集在河边吸毒、贩毒这一重大新闻线索时,作为总编辑组织指挥震惊省内外这一重大新闻报道,我感受颇多。一、获取线索,详细听取汇报...  相似文献   

20.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