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古代小说作家考证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一翼,一百年来取得了相当成绩,也带来了相当的困扰,归结起来无非是“信”、“疑”二字。古小说作家考证是重要的,要紧的是搞清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在甄别相关文献时要提倡包容的心态,不薄今人信古人。古人的记录,往往是相对可靠的:倒是后人的“辨疑”,反可能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信”在《论语》中主要有五种涵义;“信”在对人的要求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一般人”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对居“上位者”的要求。对《论语》中的“信”进行解析,可为当今社会倡行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古今大量的论证表明,我国书化的历史既是一部藏书事业史;又是一部人类与水火抗 衡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战乱搏斗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爱书、读书的历史。加深对此的研究,对提高全民的书化意识,形成全民藏书、爱书、读书良好风尚,推动社会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化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余守萍 《文教资料》2010,(1):167-169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信”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借鉴传统儒家“信”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成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圣明 《教书育人》2005,(11):35-35
威信即声威与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辞海》有威信条目:“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威信,贵在有“信”,有“信”才有“威”,这里的“信”指:信用、信任、信服和信赖。  相似文献   

7.
“信”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认为讲求信用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当今社会 ,孔子提倡的“信”并没有过时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更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不论在人际关系上、政治生活中 ,还是在经济活动中及人格的塑造上 ,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具有语言客观、简洁,语义明确,措辞合理的文体特点。由于其专业性、规范性与现实性均很强,因而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信"和"达"的标准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政治观念的变化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四信”观上。调查表明,当前人们的“四信”观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相对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较弱。增强“四信”观,重在严惩腐败和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的语义解析不能拘泥于字词之“信”,必须观照超语言的文化元素,以实现对“信”度的准确把握。语义的内涵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搭配层面等都与源语或目的语国家的民族心理、思维习惯、历史典故、时代背景等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只有将这些文化元素纳入语义解析的范畴,才能确保真正“信”于源语的翻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学期开始,因工作需要我接替一个新的班级,担任班主任。为了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情况,我尝试着通过写信的方式方法,与学生交流,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伯温所著的《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商人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阴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阴最大的富翁,你若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的商标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时不得不失“信”或不“信”。从目的论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指出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信”于原文不是唯一可容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综合孔孟"信"德的优点和相互补充,主要启示如下: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社会和谐之本;讲信要内心真诚无欺;行"信"要居仁由义,言行一致;加强诚信教育和修养。孔孟的"信"德有着共同缺陷:宗法等级之信;从"义"忽视利,缺乏规范刚性;没有法律与制度保证。孔子主要缺点:没有把"信"与"诚"相联;修养上不讲心性之修。孟子的主要缺点:可以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强调存心、养心,少讲外学与习践;在诚信价值上两极化。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是在战国语境下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孟子首次把"诚"与"信"结合,赋予先天的道德意义和政治意图。它主要特点有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义"为导向,通过修养到达"大丈夫"道德人格。在现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有助于突破局限,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化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仔细想想,却给我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四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根据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心理过程特征、个体行为发展规律及德育转换的阶段性要求,进行“四信”问卷调查,旨在弄清我校大学生在“四信”上的主流方面及非主流方面的现状,最后在分析其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