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更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衰退的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遗弃,因此他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实践”、“内在价值”、“整体性”、“传统”等重要概念,建立了他所期待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现代德性论。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让德性重新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以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是麦金太尔一厢情愿的努力罢了。但不能否认,其现代德性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叶,以安斯库姆为首的伦理学家针对近代社会严重的道德危机,掀起了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潮流。麦金太尔作为这场潮流中的主要人物,主张批判地重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其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精英主义就是他批判的重点之一。然而我们却发现,这种为其所拒斥的倾向正在重构的过程中“悄然复归”。对此,应该首先着眼于德性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在逻辑,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探析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内涵。在明确其对亚氏德性论的具体批判后,展示德性论的重建以及精英主义的悄然复归。最后,针对精英主义“悄然复归”的现象,在德性论理论形态内部的基本要素中来寻找其深层原因,回到亚里士多德,证明精英主义与德性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实践理性的基本问题.目的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另一派是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它们都主张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某种功利或幸福;义务论主要指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论,康德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不在于功利或幸福,而在于道德规则的普遍形式.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继承了康德的传统,提出道德规范的正当性在于取得人们的普遍赞同;而麦金太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主张正当的问题应当依据共同体的善来确定.在后形而上学的条件下,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术界对麦金太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他的道德哲学,而较少关注他对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批判。实际上麦金太尔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植根于亚里士多德传统,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现代国家道德层面上的政治合法性争论的背景下,麦金太尔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时独树一帜,而他对现代政治所持的批判立场也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峰 《天中学刊》2010,25(4):51-55
古希腊的德性传统自近代以来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由此,他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回归亚里士多德,用传统叙事的方式研究道德哲学,重建目的论,建构各种形式的道德共同体。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把伦理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向传统学习。  相似文献   

7.
德性论作为西方理论伦理的三大门类之一,其历史和哲学渊源比规范伦理学(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久远,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甚至荷马史诗.在诸多现代德性论理论中,麦金太尔的思想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通过一系列著作围绕着德性进行了探讨,清晰梳理其历史和哲学背景、思想脉络和问题延伸研究,对于当代道德困境的解决和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现代化有着较好的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与桑德尔两位社群主义者对于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批评,他们所依据的基本论据之一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应得论,强调由于罗尔斯和诺齐克是反应得的,因而必然产生矛盾。其次,桑德尔从社群主义的立场,指出罗尔斯的自然资质的共同资产论隐含着交互主体性概念。而关于自然资质与应得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像麦金太尔和桑德尔所批评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0.
麦金太尔从共时态角度出发,批判了以罗尔斯、诺齐克等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同时,又从历时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四大传统的正义理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础麦金太尔主张在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德性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麦金太尔指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源于道德语言的无序、道德证明的失败和道德实践的缺失三个方面,他的美德观极力关照传统美德、人的存在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再现出道德复活的可能并架构起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麦金太尔的道德教育观给当前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道德伦理学家的麦金太尔一直以来都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的状况。本文正是对其在道德危机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梳理,对当今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良品伦理学的强势复兴,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的实践观念在当代道德哲学论域颇受重视且影响广泛。但实际上,他们的实践观念都偏离了人们的常识,从而流于偏狭,其实践价值也要大打折扣。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常识性的实践观念。属人的良品成于常识性实践,而不是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理解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杨帆 《中国德育》2007,2(6):21-24,37
麦金太尔在构建其新的德性伦理学过程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生统一性理论的缺陷,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实践”和“内在利益”概念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伦理体系。在批判现代性带来道德生活的破碎状况以及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反统一性观点之后,麦金太尔在叙事理论基础上重新找回了人生统一性观念在德性伦理学中的必要位置。麦金太尔的统一性观念可以为道德教育在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鉴于历史主义立场带来的相对主义危险,麦金太尔最终诉诸人的依赖性作为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依托。麦金太尔向依赖性的转向表明了其伦理学思想的理论归宿。这种转向与其说是理论深化,不如说是理论退守。麦金太尔的理论归宿启示我们,历史与道德真理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之中,因而迎合历史的立场并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认为导致现代西方道德困境的因为在于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抛弃,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重述古典美德伦理传统.为此,他分别对英雄社会、雅典社会和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传统中美德与幸福之关系进行了叙述,并得出:美德和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践行美德而获致幸福或过上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阐释者,为当代德性伦理学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特征,在于他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欲望、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寻求和保持平衡。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因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