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翻开现在的许多报刊,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的人物讲话,大多经过记者的加工整理,与人物原本活泼的口语相去颇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也许是多种的,但其中主要的是长期以来许多记者对新闻报道的口语缺乏认识,忽视了这一有力的报道手段。有些人一提起口语,就联想到过去一些所谓的“豪言壮语”以及那些充满记者腔的“排比句”。  相似文献   

2.
纵览各级各类报纸,所刊的先进人物都具有某种先进性、典型性。但有的因引语不当,典型缺乏真实性而使宣传效果受到影响。 笔者以为造成人物引语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大众化模式随处套用。在新闻报道中,大众化、概念化的语言随处可见,人物开口即是“这是……应该做的”,“我应该为……贡献力量”等等。记者、通讯员为人物安排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既严格又基本的写作要求——准确。新闻的准确内涵有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客观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数字、引语等等,而准确表达这诸多要素,都离不开语言的驾驭。因此,运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乔羽 《声屏世界》2016,(2):33-34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口语表达。在过去,主持人的语体特征体现在“以文为本”,重视表达的逻辑性、文采性,形成一种规范化、理想化的口语。随着近年来电视节目越来越贴近受众生活,如今已形成“以语为本”的口语语体特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洪林在《主持艺术》一书中阐释过这一概念,“主持人口语语体是为适应表达目的与人物的需要,在节目中对语言的使用有着特定的要求而形成一种当众播讲的语体。”由此可见,主持人口语语体既不同于“书面语言”,又不同于“随意的口语表达”,是一种专属于主持人表达的特殊化语体。  相似文献   

6.
“新闻常新”,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方式、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记者不仅需要报道有关国家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报道科技、文化、人物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新闻报道题材的扩大带来了新闻报道方式和语言的大创新。为了让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曾被尊为当代新闻界的泰斗。在我国新闻界,赖斯顿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去年12月6日,这位近乎是传奇式的人物久病谢世,享年86岁。次日,美国各个大报都曾刊登专文表示悼念。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阿尔普在一篇文章中说,“赖斯顿是他那一代新闻工作者中最伟大的一位。在他周围汇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和记者,是他们决定了过去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他们将继续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未来。” 就笔者所知,当代美国新闻记者中口碑最好的有两  相似文献   

8.
周明华 《视听界》2014,(2):103-104
一、以人物为中心,运用镜头语言直接展现 群众路线作为行动标准,要求媒体记者迈开双腿,深入基层,在“行走”中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作为价值取向,要求记者突出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怀群众疾苦,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9.
“传神状物尽在阿堵之中”,这是古人论及画事的见解。所谓“阿堵”是指眼睛。眼睛活了,人物就活了一半。 新闻作品同样要写活,但不能生吞活剥古人的画论。要写活一个人物,需把握人物身上两样活的东西,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关于活的语言,许多记者都懂得要再现人物有特点的说话方式和口头语,用这些语言来表现人的笑貌音容,达到“闻其言而知其人”的效果。但是,仅凭闻其“言”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其“行”,就是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行为准确地写出来,使  相似文献   

10.
走路,是十分平常的动作。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对新闻人物不同步态的表现和描写,传递人物丰富、细致的思想感情,从而起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角色在其外部结构上都不可能有和另一个角色相同的步态,因为每一个角色精神结构(它有时是和步态截然相反的)的整个节奏都是不可重复的,完全不能搬来作为另一角色的适应”。因此,准确地、传神地描绘步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记者敏锐、细微的观察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洞察人物心灵的慧眼。步态是人物的特殊“语言”,人物不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熊杰 《新闻三昧》2007,(4):32-33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新闻观念中,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主要是起宣传作用,因此,在记者的笔下诞生了一大批“高、大、全”的先进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关”二字可谓备受青睐。诸如“有关部门应该……”“希望有关部门……”等等,不一而足。以致现在人们对“有关”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一些同志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有关”,大批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比较复杂的事件,人们确实一时弄不清到底该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无奈只好用“有关”代之;二是该负责的部门比较多,为省事起见便用“有关”代之;三是明知是那个部门,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碍于情面,或为了减少麻烦,只好用“有关”这个模糊语言来遮掩。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新闻报道中动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4.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已被许多记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中。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从目前见诸报端上的一些新闻报道在读者中产生的深刻印象和社会效果来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幽默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不仅适用于社会新闻,而且也适用于一些常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人物等新闻。如  相似文献   

15.
肖菡 《新闻窗》2013,(4):14-15
时政报道“无小事”,这是长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摸爬滚打”的许多老记者们对后辈的忠言。“无小事”是指,在所有领域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以其特有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规范性等重要特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政新闻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之往往成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之源、权威性之本。  相似文献   

16.
周雪远 《新闻世界》2009,(10):53-54
记者作为新闻的叙述主体,对新闻报道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考察《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叙述主体,发现“我”和“记者”是其主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叙述主体主动将话语权下放,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使人物报道生动、真实,信息平衡。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商业利益对业务操作的侵蚀让人忧思。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立身之本,是记者重要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新闻报道。所以,有人说,调查研究是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桥梁”,是新闻报道的“接生婆”,这是很有哲理的。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把两者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调查研究这一座“桥”。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报道的母体,新闻报道则是客观事实的产儿,而产儿的问世,就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个“接生婆”。  相似文献   

18.
倪峰  雨婷 《记者摇篮》2006,(1):54-55
说好普通话只是播音员必备的素质,但它不是播音员的专利。说好普通话应该是全民义务,作为新闻宣传部门,更应该推广好普通话。这就要求现场有声语言新闻报道的记者更要说好普通话,使新闻报道详实而准确,也应该让普通话同我们的记者证一样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象征。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场新闻报道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由播音员出声、出镜采访模式,而变成由播音员、编辑、记者组成了新的记者报道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也使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走上了一条新的报道途径:编、采、播为一体,这势必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要有全方位的素质。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篇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取决于这篇新闻写得是否生动活泼,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文章的思想内容是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蔺 《当代传播》2005,(4):106-107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报道如果和“故事”这两个字眼扯上关系,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必定会受到质疑。但近年来,“新闻故事化”成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在电视新闻界,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纵观荧屏,近年来成为收视热点、业界焦点的新闻节目.无一不把“故事性”摆在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