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开和 《广西教育》2011,(22):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统一”,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一本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实践与人文熏陶两者相结合呢?笔者以教学课文《生命生命》为例,略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高国凤 《海外英语》2023,(7):135-136+139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政策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指引和指导下,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对外传播的重要教学实践阵地。该文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背景进行了分析,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组、增强教师队伍跨文化交际意识四个方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研究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内容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明显的断线现象,尤其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在最需要英语课程和教师帮助的时候却出现了“空窗期”。基于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整体外语教育理念,应该充分利用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借助《考研英语》课程的设置,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语言工具性和课程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芳 《今日教育》2014,(5):48-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人文性。语文课堂姓“语”不动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应用,对于文本中该抓的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就要反复地咀嚼。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双向"交际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但由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普遍存在,重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具体举措;文学知识的拓展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重点研究文学知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针对师生们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的社会现实,重点分析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的必要性以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实现医学院校的育人目标。本研究以某医学院校2020级160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听说教程4》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该课程基于“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地将“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三个维度进行协调统一,从而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文化之根,是生命之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一般都没有否认语文课程是语言教学和价值教育的结合乃至“统一”。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话题转换或深入到以下两个层面:(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2)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言语之中。语文学科正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即 “意”由 “言”生而又归于 “言”。这里的“意”即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知识和精神,“言”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等。两者是和谐的融合,而不是牵强的相加。这也正是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 “无痕”体现。请看下面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通过字词理解、朗读指导,在“言”中感受…  相似文献   

14.
英语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本质属性和未来走向的热烈争论。有学者倡导大学英语回归工具性,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也有学者呼吁大学英语回归人文性,强化通识教育。实际上,片面强调或否定大学英语工具性或人文性都是走极端的做法,无益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布有助于平息这场争论,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英语的多元并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向来都是人们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但如果广大教师仅仅依此理念来把握或进行语文教学,似乎有一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英语新课程改革应实现以下“五个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知识与情感相结合”“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相结合”“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必修学分与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五个结合”体现了《课标》中所提出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五个方面的精神,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体”中孕育成长。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总是顾此失彼,难以兼容并蓄。在语文教学的快车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对孪生兄弟总是在偶一回头时擦肩而过,难怪崔峦先生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看这样两个教学案例———犤案例一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的教学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节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几句话是什么关系?2…  相似文献   

18.
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把握,历来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又为之伤脑筋的问题。从语言的本质属性来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因而,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散步》这一课例以语言训练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体会“尊老爱幼”来体现其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在教学实践当中,当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便是语言.这是因为,语言首先表现为工具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