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作为跟随父母务工被动进入城市的特殊人群,往往对自己究竟是"城里人"还是"老家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因此无法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班级生活。因此,本文基于身份认同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资源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考察流动儿童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建立三者的关系模型,选取511名流动儿童,运用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素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与自尊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证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存在高自尊异质性现象,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随父母迁移而迁移,由此进入城市。随之,城市中出现一个新群体——流动儿童,他们的城市适应问题也日益受到众多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展开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转变生活观念,面对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切决定了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区别于一般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个体支持网络和团体支持网络,需要构建“双赢互动”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流动儿童数量也日益增加.儿童作为社会中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环境的变化更容易导致社会适应问题.本研究使用 《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对石家庄市1090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总体上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略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0.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11.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12.
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状况、适应的不同方面及影响适应的因素等问题上。新近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于几个方面:(1)注重中介变量的探讨;(2)转变研究取向;(3)注重研究方法多样化。文章还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1)社会适应评估标准不一;(2)适应过程研究及纵向研究缺乏;(3)适应机制的理论建构待加强;(4)干预对策及实践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方法:查阅中国期刊数据网,对符合标准的5篇原始文献使用元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阳市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现状和特点,抽取贵阳市流动儿童548名,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领悟到来自学校和同伴的社会支持较少;流动儿童女生领悟到的社会欺负与歧视少于男生;初中一、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得分都较低;家庭和睦有利于流动儿童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6.
转学造成的知识断层和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弱势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存在滞后性和低效性等诸多问题。大数据特有的大容量和高速性等优势,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跨部门构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甄别需要帮助的特殊流动儿童,并综合运用线上信息推送和线下团体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社会支持是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应建构由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培育管理、教育关怀、帮教服务、防护接纳等四级功能系统来维持和保障流动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提高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市教师流动制度下的中小学流动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自编的《流动教师职业适应问卷》和修订的《社会支持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流动教师的交流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同事、校长、学生支持能对职业适应产生不同预测,同事是流动教师职业适应最重要的支持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本文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混合招收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2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18个班的1 000名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因素上,以及在除自我批评因素外的自我概念各因素上都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相关显著,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可预测自我概念变异的30.1%.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亚玺  肖琳 《文教资料》2008,(33):143-14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寻找发财致富的道路.此后,由于户籍制度的松动,出现了所谓的"农民流动的家庭化"现象,于是产生了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文章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及对策,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制定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