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的哲学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些对话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显示出明显的戏剧特征,尤以会饮最为典型。而这些对话中除了"法篇"以雅典人为对话的主角,苏格拉底没有出现之外,所有对话中都有苏格拉底的声音。这位柏拉图的老师,到处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示人,却最终颠覆了人们自以为牢不可破的知识,触怒了雅典人和雅典人的法律,最后饮鸩而死。是雅典人的民主判定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命运。柏拉图的会饮展现了苏格拉底的另一面,加上这一面,苏格拉底这个人物将更为圆润而动人。本文所做的就是对会饮中苏格拉底的戏剧角色进行分析,从反讽和哲学的角度对苏格拉底这个集爱神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苏格拉底对神谕"认识你自己"的诠释,分析了苏格拉底名言"我自知我无知",引伸出苏格拉底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于研究自我,使他成为主体性哲学的第一人。分析了苏格拉底的反诘法,而这种方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最后,通过分析苏格拉底审判,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悖论:一个崇尚民主与自由的城邦,竟然不能宽容一个思想上的"异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奠基者和殉道者。  相似文献   

3.
1主体性体育教学背景分析主体性原则是近代哲学与教育学的命题,出于呼唤社会现代性和理性精神的历史需要,近代认识论高扬理性,肯定主体性。主体性哲学始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中间经通笛卡尔和康德,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极致。作为工业文明时期的主导文化精神,主体性原则一  相似文献   

4.
近代科学的兴起不仅是反教会的需要,而且有古希腊以来就有的"秩序的信念"和中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这两大思想背景.从哥白尼开始,科学的兴起就给近代哲学带来了诸多变化:哲学用语的改变;目的论的解释方式转变为因果性的解释方式;人的被流放进而带来的认识论问题.针对这种趋势,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提出"人是机器"等机械论的解释方式,这种解释方式把人贬低得毫无尊严;目的论的解释方式经由伽利略的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也已经不再适用;而牛顿企图诉诸因果性,追求那个第一因的上帝,面对休谟的挑战也无能为力.笛卡尔的二元论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但困难在于无法去解决身心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德国古典哲学开始了对心灵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和贵族思想的重要代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理念为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进行探讨:以模仿理念为形式的艺术本质论;以灵感驱遣为核心的创作动因论;以服务政治为目的的社会功用论。在探究柏拉图哲学意识渗透的文学理念过程中,折射出了这位伟大哲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威廉·华兹华斯在建构自身诗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柏拉图思想的潜在继承和超越。形式上,华兹华斯的诗学观有着对传统二元对立本体论的合理性继承。他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由对立走向统一,从而解决了柏拉图无法解决的理念与现实二元对立的理论困境,创造性地拓宽了柏拉图旧有的思想传统。内容上,华兹华斯则将柏拉图的“超验理性”“哲学王”和“回忆说”等概念改造为自身诗学中的“经验理性”“诗人”和“回忆主题”,并由此形成了其富有张力的诗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宴会参与者对爱神不同的颂词,展示了关于爱的众多观点.爱能让人勇敢不畏牺牲,爱是美好品德之间的相互吸引,爱维持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爱是对属己之物的爱,爱也是对美的爱.柏拉图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否定与整合,借助苏格拉底的叙述,最终为人们描述了爱的本质与功用.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柏拉图的《欧绪弗洛篇》为参考来论证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欧绪弗洛篇》是苏格拉底和欧绪弗洛关于"虔敬"问题的一篇对话,虽然对话结束时也没有对"虔敬"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教学方法以"产婆术"著称。以柏拉图《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原始文献——"构造一个已知正方形面积的两倍的正方形"为案例,论述苏格拉底"产婆术"在现代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受理念论影响的西方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他将“原型”运用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内容之前,“原型”大致涉及两种主要领域,即宗教神学与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荣格是基于分析心理学地基本假设是建立“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荣格借用了传统的原型术语,也继续延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包含哲学、神学、政治学、教育学、诗学等,其文艺思想也承接于多学科理论思想,并形成带有多重特色的文艺观.时代背景及先哲们的文艺思想是影响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外因,柏拉图的哲学主张、政治理想、美学观点和心理条件是内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诗学、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二十世纪文艺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的文化建设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儿童哲学咨询是指运用哲学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儿童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困扰的哲学实践。儿童哲学咨询方法源于苏格拉底对话,发展出适合儿童哲学咨询的故事法、体验法、团体咨询法、宁静法、哲学漫步等。儿童哲学咨询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方式训练和世界观、价值观引导,是打造文化强国,促进中国教育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实践。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追寻:柏拉图《政治家》中的德性和谐思想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代表作品 ,主要探讨政治家的技艺问题 ,其中德性和谐思想的阐述为一大特色。柏拉图德性和谐思想受毕达哥拉思、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影响 ,而主要奠基于理念论之上 ;德性和谐的标准是“中” ,其要义在于“编织” ,基点在于理性。他是为人类寻求一条可资摹仿的治国之道 ,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哲学,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柏拉图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其概念的辩证法思想,是其整个体系的精华和主要贡献,他和黑格尔一样,是“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石。在现代,随着人类思维的成熟和社会的转型,传统本体论问题的缺陷暴露了出来:一是其无法涵摄全部哲学问题,如真善美问题;二是抽象物质或抽象精神的理论前提预设。基于时代的要求和哲学本身发展的要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批判了传统本体论及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发端于柏拉图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终结了。然而经过漫长跋涉之后,出于哲学的本性和人类的实践本性,重构新型本体论的呼声又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对“美的东西”和“美本身”的区分,把美的本体研究推向了一个形而上领域,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使“美本身”具有了终极价值的本体论高度。近代以来的西方美学则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强烈反叛,美学的技术化与实证化使美学失落了其本体内涵。康德发现了这一危机,从而给知性划界并寻求理性的昭示,但他对美本体却基本未曾涉及。胡塞尔纠正了康德的偏向,向柏拉图主义积极回归,使理性再一次发扬光大,哲学本体成为美本体。这是美学的积极导向。只有坚持这超越的一维,才能保证美学不再迷失。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透出对社会生活的深层追问、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性改造。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尤其需要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关照。马克思对实践所探究的不是哲学术语的排列组合和篡造,而是对现实生活本质的反思与审视。这种探究不是表面的感性直观,而是深刻辩证的历史追问;它所研究的不是社会生活的静态表现,而是引导并规定着社会结构发展和变化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与"普通逻辑"这两个术语,在我国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逻辑教学中,都是作为"传统逻辑"的同义语,表达着同一种逻辑,即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主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逻辑。1979年,随着国门的打开,"形式逻辑现代化"和"普通逻辑课程现代化"的提出并实施,"形式逻辑"有了传统与现代之分;普通逻辑已不再是传统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一门吸收了大量数理逻辑知识但仍以传统逻辑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逻辑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回顾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修辞技巧和对修辞学的贡献,试图说明高尔吉亚和柏拉图所谈论的修辞学视角不一样。高尔吉亚修辞学更偏重政治目的,而柏拉图所谓的却是哲学上的修辞术。柏拉图一味地区分它们的异同只会导致本来同属一个有机整体的修辞学被迫分道扬镳。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高尔吉亚的作品,就会发现高尔吉亚是一个把哲学和修辞学完美融为一体的修辞家。他的修辞思想和修辞技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诞生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从主体性视角出发,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迷雾,确立起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主客统一的分析理路,进而在对“现实的人”的本质之揭示中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以此说明意识是人的生产活动的观念再现、精神变革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强调历史变革的生成论视角下,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从“现实的人”及其对象性活动出发阐明了社会历史作为“人类生产史”的本质,从而在历史生成论视域下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