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者以往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的研究比较偏重于找寻剧本中的历史因素,用人文主义这样的标签去归类与简化,忽视了作家本人的创造性活动和艺术世界的独特性、完整性。对于理查三世这一人物也大都认为莎翁塑造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寄托了作家对明君的向往而已。本文对这种解读模式提出质疑,指出《理查三世》所流露的诗人忧思和所灌注的心灵生气,分析了剧本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李若怯 《天中学刊》2022,(6):113-121
在《理查三世》中,“镜子”与“影子”意象分别对应理查内心活动的不同阶段,呈现了他的内在心理演变过程,揭示了他自我建构与目标追求的偏差,借此可以审视该剧的悲剧实质。在《理查三世》的创作中,除了对人物复杂性进行呈现,还显现出莎士比亚对王权本身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3.
同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僭主形象,在理查三世和麦克白身上有许多相同特征,但在人物形象,篡位动机,以及是否存在道德心等方面的描写却存在巨大差异。细究这些同异处,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窥探莎翁的政治理想与他眼中的合法君王风貌。  相似文献   

4.
崇高新论     
在考察、评价西方著名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后,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崇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崇高概念的四个发展阶段是由内在精神对物质形态的依赖过渡到摆脱外在物质形态的历程,崇高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中的,由主客体共同构成的,对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的对象提炼后与人的意识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5.
金梦 《外国语文》2023,(3):51-56
王晓鹰导演的话剧《理查三世》于2012年在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聚焦戏剧中的“空”问题,比较彼得·布鲁克与中国戏曲的相关论述,并将其用于分析王晓鹰版《理查三世》的导演创作特点,以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为中国当代戏剧呈现如何创新提供另一种思路。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对戏剧本质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将戏剧回归到最原始的空间美学状态,这体现在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精神的把握,尤其是在莎戏排演中对时空的把握和演出与中国戏曲的时空美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假定性”。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崇高将人的认识能力、情感与欲求能力,自然、自然的合目的性与自由等整合在一起,以致最终形成以认识(“真“)为基础,以心理情感体验(“美“)为场,以道德伦理(“善“)为指归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审美空间.这种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为:惊讶/骇--压抑,抗争--积聚,喷涌--涵咏.它具有矛盾性(混杂性)、运动性、超越性(道德性)特征.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大大拓展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空间,提升了主体的的审美体验能力,从而完善了主体的情感--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俞博 《时代教育》2010,(6):46-46,57
崇高一直是西方近代美学和艺术的核心问题.朗吉弩斯曾说过"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可以表述为包括伟大、庄严、高雅等.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作品甚至文学理论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文学先祖庄子在其文学作品里面崇尚的"大美"在很多层面与朗吉弩斯所谓之"崇高"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8.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乔治三世在近代英国历史上颇富争议,长期以来遭受人们的指责与史学家的批评。然而,人们对于乔治三世形象带有贬抑的看法大多来源于其在位前期在政治领域的表现。自1783年小皮特上台任首相后,乔治三世在国内的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由之前的毁誉交加变为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这种转变,既是由于乔治三世的个人因素,也是由法国大革命等诸多突发事变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在概述康德、黑格尔崇高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异同,特别是差异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又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人对理论前驱思想的选择性接受和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通常被冠以原始生命的活力、女权意识的觉醒、追求自由的精灵等词眼为世人所瞩目。本文另辟蹊径,从卡门身上展示出来的所谓自由入手,揭示了卡门内心丑恶的一面,指出卡门标榜的自由是建立在邪恶的欲望基础之上,她追求自由的手段和途径充斥着人性的罪恶,实则为一个标榜自由的邪恶灵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灾难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以超强的震撼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灾难来临时的恐惧和无助感。而这种审美效果可以利用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进行解释和分析。文章就将从利奥塔后现代"崇高"美学入手,分析灾难电影的美学特点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研究十分繁荣和丰富,但与西方相比,体系不完备、理论不系统。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系统理论阐述始于王国维,他创立了中国悲剧和崇高两个美学范畴,开启了悲剧和崇高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三言”中冯梦龙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好妓女形象,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的一次突破,但是,冯梦龙毕竟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笔下,众多美好、善良的妓女形象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世界经典的不朽之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莎翁悲剧的主人公都是出类拔萃的非凡人物,但他们与常人一样,具有性格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过失,他们的性格就是命运。文章从哈姆雷特对母亲、对恋人、对朋友的态度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他善良与邪恶共存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6,(1):69-74
大改革的阵痛造成了社会动荡,改革的主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俄国的自由主义改革因此陷入了困境。亚历山大三世执政后,曾一度在改革与反改革之间犹豫,但大改后中央政府实效统治的弱化,对土耳其战争以后濒临崩溃的财政,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使得他最终抛弃了自由主义改革的现代化模式,而选择了保守主义模式。在这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俄国于19世纪80年代末完成工业革命,并在90年代出现了"工业高涨"。  相似文献   

19.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由于显现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美的表现形态或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着重探讨其中最突出而又最重要的两种形态,即优美和崇高,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崇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