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薇薇 《文化遗产》2023,(3):128-135
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害问题,日本民俗学者开始了环境研究的探索,主要体现为生态民俗学、民俗自然志、环境民俗学的三个潮流。然而此后相关研究并未能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近年来日本民俗学研究出现的一些变革或转向,如日常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vernacular艺术研究等,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结合“四大公害病”之一的水俣病个案来看,不难发现,物的创作与个体叙述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个人及当地的日常。同时,其也令将水俣病视作非日常的我们反思自身的日常,质疑所谓的理所当然,为当代民俗学式的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2.
岩本通弥  王晓葵 《文化遗产》2010,(4):109-115,158
"记忆"是最近20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作为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的民俗学,记忆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为民俗学重新成为"当下之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及相关民间故事传说为例,探讨民俗活动与民间故事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被人们附会上一定的传奇色彩或宗教意味后,衍生出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神异内核充分发酵导致相关民俗活动的出现。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民俗内容与时代结合,又会催生出新一批带有时代性的新民间故事,被新的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4.
徐凯 《新闻传播》2023,(7):68-70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嵌在微信中、无需下载安装就可直接使用的应用形态,其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特点迎合了受众的各种需求。截止到2021年底,微信小程序DAU超过4.5亿。“羊了个羊”以一种裂变式的传播态势迅速走红于各大平台。本文将从碎片化时代的方兴未艾、低成本下的同域继发行为、时空主导下的及时性满足转向、虚拟在场主导下的情感补偿和产品自身的角度出发,浅析“羊了个羊”走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文介绍了"欧洲图书馆"、"欧洲人"项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以这两个项目为例,探讨了欧洲图书馆在虚拟社区建设上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以及对我国图书馆网站虚拟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助长网上"晒"行为的一大有力帮手,更成为了网上"晒"行为进步、发展的温床。本文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网上"晒"这种行为进行简述,同时以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咏梅 《新闻传播》2023,(24):113-114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来说话。首先,新闻要反映事实;更关键的是:新闻要用事实来“说话”。新闻写作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实的捕捉、筛选是否成功——是否捕捉、筛选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电视消息《灰鹤“落户”迎河湾》以灰鹤“落户”的“果”,揭示了生态改善的“因”。体现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精神,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1-202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灰鹤报道里的画中“话”》通过解析作品创作的特点,意在表达:新闻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才能践行”四力”,写出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陈凌 《东南传播》2018,(3):65-69
从前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发生,形成舆论,我们都习惯于将公众的表达界定为"非理性"或者"情绪发泄"。如果以布尔迪厄的"名誉"概念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能够带来"名誉"的舆论行为,公众参与到社会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而是一种实践行为。"徐玉玉事件"中,公众在呼吁法律的制裁,倒逼监管漏洞之外,以舆论"复仇"的方式修复了社会的"名誉",因为在布尔迪厄看来"名誉"是属于群体的。  相似文献   

9.
张春果  杨剑锋 《东南传播》2012,(11):100-101
北京时间2012年7月14时凌晨2:00,钻石联赛110米栏伦敦站决赛打响,遗憾的是,一直备受关注的刘翔突然宣布因伤为保安全退出比赛,世界一片哗然。更为热闹的是微博,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当然是骂声多于同情声。在这些骂声和同情声的微博内容背后,我们看到了微博的真实与无奈,微博世界里的"热"与"冷"。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城市服务+融媒体”平台,“我的长沙”客户端持续建设平台数据底座,通过用户行为全埋点的数据采集及本地化存储,推动城市“超级大脑”建设,为市民提供精准、特色服务,推进媒体与城市、媒体与大数据、媒体与社会民生融合,打通多元主体、场景之间的壁垒,履行服务城市现代化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2.
手机报探析——以“两会”报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五媒体的代言人,手机报成功参与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打开了“两会”报道的新途径,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手机报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何利用优势、改进不足,做大、做强手机报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对于各类热点事件的各种"助力"作用,已经是当下传媒业界一致公认的事实。目前,在国内诸多城市通过不同形式和载体,争相打造各类文化品牌的今天,以移动端为特色、并领衔推进各种媒体全面跟进的融合传播,对于城市正能量热点事件,有着极为明显的正向助推作用。在江苏常州,"一袋牛奶的暴走"活动是当地一项知名的网络公益城市品牌活动,透过数万人参与的热闹表象,我们将为你还原背后的"硬核动力"——融合传播。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对象”之争 源于不同视角——与马恒通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马恒通显示有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评判及其“馆藏知识的传播”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学科“研究对象”很难用一个为大家普遍认同、一致的“标准”固定不变;“研究对象”之争,源于主体在观照事物时存在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可以继续探索与争鸣;“馆藏知识传播论”并未准确地揭示图书馆活动的本质,也不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王艺臻 《今传媒》2014,(4):30-31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玲玲 《新闻世界》2011,(8):131-133
本文从网络媒介在催化"犀利哥"事件中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段、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受众的猎奇审丑心态等来揭示网络在该事件中所产生的催化效果,进而辩证地反思网络媒介在"犀利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少网络负面效应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掀起了一阵"萌"风热潮,"萌"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引领了新一轮的潮流。对此,一些商家顺势而出,推出了一大批带有"萌"属性的商品,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经济业态——"萌经济"应运而生。基于"萌"文化的审美背景下,以网红产品——星巴克"猫爪杯"为研究对象,先描述"萌"文化的兴起和"猫爪杯"的流行,再从"撸猫"文化盛行下的刺激消费、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营销模式、小资生活的精准定位与炫耀性心理等方面详细分析"猫爪杯"流行的原因,最后分析"猫爪杯"的成功对带动"萌"经济发展的启示,从而由点及面地探讨一种文化的生成及其经济的推动力,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激情,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莹  李佩珊 《新闻战线》2016,(5):125-127
本文基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对"无秘"APP及以其为代表的"熟人"+"匿名"社交模式进行分析,通过与原有社交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引导其用户迅速并大规模采纳其新社交模式的新需求动力。  相似文献   

20.
薛金辉 《视听》2022,(10):181-184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拜师结对”的教学模式,是“师徒制”在播音主持专业领域的有效探索与实践。该模式在解决当前播音主持院校教学难题的同时,还发挥着一线播音员、主持人担任兼职教师和结对导师的作用,为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实习实践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新样态、搭建产学研教育新平台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