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文献记载,元末的上海地区已经有零星的戏曲演出活动;历经明清.到了近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始放异彩。开埠不到半个世纪,上海就有“戏园之盛,甲于天下”的称誉。与此同时,上海戏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植变。推动上海戏曲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有开埠之后工商百业的发达,为戏曲的演出和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市民阶层兴起之后的戏曲娱乐需求;还有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粘合特质。除此之外,租界的存在、中西交汇的格局对晚清上海戏曲变革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晚清上海戏曲的变革与整个…  相似文献   

2.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地处上海"都市之心"的南京东路街区,涵盖今苏州河以南、金陵西(中)路以北、福建中路以西、成都北路以东地域,为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主体与法租界一小部分,素以繁华、摩登、物欲横流、"冒险家的乐园"而著称,代表的是裹挟着西方资本主义权力意志的商业文明。在这片极具殖民象征意义的洋场,相对而生的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历史记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篇以来,这里一度成为  相似文献   

4.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5.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公所)[1]遍布全国各地。据1909年《上海指南》所载,上海的会馆有六十多个。北京的会馆则更多,可考证的有425个[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新式同乡会应运而生。据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1934年所编的《全国民众运动概况》统计,上海新式同乡会有65个,湖社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较为典型。本文力图通过上海开埠后湖州商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传统或近代性地缘团体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湖社的具体活动,揭示近代新旧同乡团体的社会参与及其特征。一、新旧同乡团体的嬗递成立于1…  相似文献   

7.
陈晓玲 《新闻世界》2012,(9):193-194
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她孳乳于民间祭祀相关的“社”会(祭祀土地的神会)和灯会,经过长期聚戏而形成的戏曲。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采茶调。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发,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从黄梅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杨浦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较具代表性的有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老工业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近代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位于五角场地区、建于20世纪30年代、宏伟的“大上海计划”中的优秀历史建筑。它们是杨浦拥有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区功能、优化人文环境的生动、有效的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降,外部侵略和外来文明输入所诱发的社会变革的规模和深度大大加强,戏曲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功能都呈现出浓厚的时代色彩。在这里,本文拟以豫剧为主体的河南戏曲为例,对戏曲活动在近代社会的变迁进行简单描述。总体来看,戏曲活动各元素的诸多变化,首先是与近代时期社会各阶层、各地区  相似文献   

10.
<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的魅力除了舞台上的行云流水和婉转动听,还在于它有着一大批热爱京剧的观众。京剧票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挚爱京剧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勇于进行艺术实践,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群体。由他们自发组织的票房,或聚会,或研讨,集学唱与表演功能于一身,共同撑起京剧的一片天。半路出家的票友上海是各种戏曲五方杂处的城市,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上海除了有成千上万的热心观众,更有对京剧  相似文献   

11.
王强 《东南传播》2020,(8):135-137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粉丝理论为依据,对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的形态进行分析。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以满足戏迷票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宗旨,力推他们登上舞台中央,通过激烈比拼,以演唱名家名段的方式体现自己对节目文本"使用"的满足感,实现对电视文本的主动建构,丰富节目内涵,传承戏曲精华。进而,二者携手提升节目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在1843年开埠前,由于其襟江带海的地理位置,已成为贸易中转之地。开埠后,上海更是成为西方器物与文化的输入地,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促进了上海近代经济的快速成长、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近代城市的急速崛起。这种碰撞更是催生了上海独特、奇异的城市魅力,使其发展为文明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档案馆珍藏著数以百万卷计的记录着上海成长过程的珍贵档案,下面的图片选自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歌舞电影经过了多次沉浮。其中,占很大比重的一类就是由现代都市生活为主题的歌舞电影。本文将以夜总会以及摩登都市、市井生活发展出的歌舞片风格称为"海派"歌舞片传统。由京剧风靡全国引发的戏曲片风潮,是中国歌舞电影最早的勃兴;而西方文化主导的、以爱情片为载体的纸醉金迷式的歌唱电影在上海、香港等地成为蔚然大宗。上海的歌舞片"摩登"风格在1949年以后,在香港再次获得重生,并又一次走向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其中的叙事元素和影像风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戏曲近代的发展繁荣与庶民文化的勃兴有高度相关性,19世纪末以来京剧的发展演进更是如此。因此,戏曲、尤其是京剧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精英文化视野中的经典文献,仅凭这些经典文献无法真正认识与理解戏曲/京剧,必须重新定义"文献"的内涵与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戏单在内的大量非书籍/印刷品类文献中的海量历史文化信息,逐渐为新一代戏曲/京剧学者所发掘,因此,戏曲/京剧文献研究也在呼唤超越传统的新分类。  相似文献   

15.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滩是全国重要的戏码头,南北戏曲名角、中外各种艺术都在上海的舞台上荟萃际会,争妍斗丽,呈现出百花似锦的繁荣景象。上海涌现出了一批戏曲艺术大师、大家、名角。如京剧的周信芳、盖叫天,昆剧的俞振飞,越剧的袁雪芬、尹桂芳等,上海土生土长的本地剧种沪剧则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丁是娥。丁是娥从九岁开始学艺,五十多年始终在沪剧这块民族艺术的园地里兢兢业业地劳作耕耘。她在努力继承沪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锐意革新,精心创造,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沪剧的剧目、表演和音乐,对沪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现代电视传播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既是一种"复制",又是一种"创造".本文拟从时空构造、观演关系、传播方式、结构形态四个方面对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本体特征进行总体把握和描述,并将其与传统的戏曲演出、与中央电视台其他春节晚会相比较,以把握其在新的历史情境中的秩序和意义的建构及其所形成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报》的京剧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戏曲广告 ,海派京剧是北京以外最大的京剧地区流派 ,《申报》的戏曲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二者的良性互动体现了近代传媒与新兴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京剧是我国古老而又高雅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旧时的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性艺术,被誉为“国剧”。 旧时在京昆两剧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阶层,这就是“票友”。票友是京昆两剧的业余爱好者。何以对他们称票友?据传说,在清朝雍正尚在当贝勒(即太子)时,好与善歌者往还,他登位后,因念及这些伶界旧友,乃发给“龙票”作为他们的生活费用,但禁止他们再和戏班中人相混,以示与伶人有别,从此凡好演唱而不以此为业者,均称为“票友”。 一说是清朝初期政局尚不稳定,为了给大清朝作政治宣传,朝廷亲人府颁发“龙票”,凭此…  相似文献   

20.
一出版人,从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上来讲,应以杂家为好。这多少有点像梨园界的票友。但要做起编辑、出版的诸多事情来,又得是样样在行,有感觉有灵气的拿出选题,并将一本图书编得合乎意思。这点,又与票友有区别。然而,现在的出版人在获得一个较大自由的出版体制的同时(相对过去计划时代被动的编辑行为而言),票友“出版家”也涌现不少,票友“出版家”的出现又直接导致了票友“作者”的遍地开花。以票友心态和本事做出版,当然跟那些有热情,但不专业化的梨园票友一样,最终唱不好戏,登不了大雅之堂。他们对选题、编辑、图书,都取个人爱好与把玩之心态,完成即可,从不往专门化上去做有关如何市场化的编辑方法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