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伟 《东南传播》2013,(3):41-43
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信仰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港里村妈祖信俗的仪式传播研究为例,初步分析了妈祖信俗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樱井龍彦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0,(2):115-123,158
"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近代性的概念,它是由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公共机构来参与管理的。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是作为历史上延续着的传统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未必是一个被国家所容纳的概念。由于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极对立的概念,这导致"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是较难处理的。目前,在中国,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通过对民间信仰加以"登录化"及"整序化"等管制行为来去除其"迷信"部分,并把被认定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加以有效的利用来使其遗产化。本文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丫髻山庙会和天津葛沽镇的天后宫作为事例,对如何看待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表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民俗主义"的启发下,探讨春官说诗"朝向当下"的文化表相,分析人群实践背后深层次的信仰传承、社会结构和文化意涵。揭示从传统民俗到当代民俗的变迁路径背后,历时积累的道教民间信仰力量是春官诗创作原动力的事实本相,进而巩固社会现实,不断强化社会意义。春官说诗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意义:春官表演实践展演是文化符号集合扩大的文本,人们根据这些具有当下社会意义的符号形成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由此,新民俗不断重组变异、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杭州G20晚会从"包容"即作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仪式观,"信仰"即作为解读和合融通文化的仪式观以及"融合"即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仪式观这三个层面作为文化叙述的政治仪式予以艺术化诠释,有效阐释了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  相似文献   

5.
巴渝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上,也典型地反映在传统民居中。传统民居具有“起居空间—民间信仰”合一的特点,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对巴渝传统民居中所呈现的民间信仰类型进行深入调查,量化分析巴渝传统民居的空间属性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有效关联,对于探索文化因素融入巴渝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其表明了文化信仰在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总体布局、材料构造及建筑装饰中均占有主导作用,并深刻影响了巴渝传统民居建造伦理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民间五通神信仰掺杂了佛道等诸多宗教元素,其神格神职复杂多变,屡毁屡兴的发展轨迹蕴含丰富的文化隐喻。五通神信仰流变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钱财观变迁在民间社会的隐性表达,一方面反映了边缘的商业经济文化的中心化渴求,另一方面因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传统财富观的改变与新财富观的形塑。  相似文献   

7.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8.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9.
美国民俗学者大卫·哈弗德基于超自然信仰鬼压床的研究案例提出了"经验中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者在民间信仰研究传统的脉络下,公平对待信仰和鲜活经验的尝试,同时也与宗教学领域的宗教经验研究形成一种呼应。哈弗德将经验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认为经验贯穿信众形成与保持信仰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提出"经验来源假设",即有些信仰来自于某种特殊的经验,独立于文化的存在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文化来源假设"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引发了对个人经验与文化传统之间辩证关系的再思考。"经验中心研究法"突出个人信仰经验的独特性,并强调经验知识的重要性,应成为民俗学者探索民间信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张超杰 《大观周刊》2012,(38):43-43
妈祖是我国南方海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怎样形成,如何影响社会生活,对我们理解妈祖文化十分必要。本文从妈祖的形成写起,延伸到妈祖信仰产生的社会功能,侧重于对功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受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阍信仰在这个高度蝶介化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海峡两岸关于妈祖信仰的“媒介化”传播为例,深入分析了传统民间信仰能够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文化脉络的研究,离不开超越历史史实的研究,而形成区域空间文化母胎的内容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边界的探索。昆仑神话视阈下陇东地区西王母信仰群自古以来一直是族群互动、信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古泾州自汉代以来的各类女神庙(宫、殿、洞、祠) 254处,供奉着298位女神为主线,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借助地方女神信仰群形成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信仰互动网络。这张由女神后裔编织而成、以家族历史记忆、遗存和时空跨度为轴,以母性、女性英雄、女性智慧和生殖爱情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脉络网络中,包含着记忆、宗教、信仰、族群、亲属等众多结构性要素。泾川的多元民间信仰以"边界—空间"为载体经历了不断重构、筛选与再生产的民间信仰叙事,不断整合其在地域与信仰层面上的"存在空间"结构。那么,突破既有史学考证法从人类学的边界与空间理论入手,从昆仑神话脉络中互动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反思和推进区域空间多元民间信仰的纽带与层次,才能厘清陇东多元民间信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马坊牛王会立会数百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结构固定完整,涵盖地域广阔的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社事活动。整个活动包括民神创造、民神信仰、礼仪、禁忌、手工艺、雕塑、绘画、舞蹈等多种文化形式,融合了黄土高原农业半农业的传统农耕文化与沙漠草原游牧文化,形成一种特定范围内排他性且个性鲜明的民间文化空间——马坊牛王会文化共同体。其信仰之虔诚,程序之繁复,秩序之井然,管理之规范,规模之宏阔,凝聚力之强世所罕见,而其信仰的专一性和原生态文化储存的纯净性为2012年4月13日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18.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19.
孙庆忠  关瑶 《文化遗产》2013,(4):108-113,158
中顶庙是明清时期京师最为著名的碧霞元君庙之一。作为公共记忆的特殊空间,它承载了北京民间社会变迁的经验与脉动,也记录了乡民社会向都市街区转型的历史过程。自2006年以来,中顶庙会以"中顶庙民俗文化节"的名义举办了七届,其仪式过程沿袭了传统的规矩礼法,创造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心灵与身体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这种不断被激活的集体记忆,表面上看是在重温村落历史与追念过往生活,但其实质则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是都市村民以文化记忆应对现实处境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