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12):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原意,就越能把握诗歌意旨。因此还是有必要对静女的含义再作些探究,下面笔者从诗意出发,运用训诂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求证“静女”一词的原意。  相似文献   

4.
"乞"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中有一句"落英缤纷",其中"落英"人教版教材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有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静女》,三章,49字,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粗粗读之,内容大体清楚:男女约定幽会城隅,男子抚弄赏玩女子赠送的信物——彤管和荑,表达对女子的思慕之情。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之"逝",注者多解作"誓"的假借,释义为表示决心的"誓言"或"发誓",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根据<诗经>的用字体例,用"逝,往也"即"离去"、"逃离"这个意义来释"逝将去女",不但词义有据,情理通顺,而且比诸多注释家释"逝"为"誓"的假借,同诗的主旨更切,于意更长.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女性文学"中,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却又缺乏充分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的"准女性主题",这种主题创作中的 "女性意识"在文本中或失落,或隐藏.《百合花》中所呈现出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爱情的爱情"正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23):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  相似文献   

10.
吴和情 《考试周刊》2014,(49):21-21
《静女》是反映先秦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缩影。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空白艺术"的运用,给读者神思飞扬的空间。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静女》中的"空白艺术":充分联想,还原文本场景;深度辐射,再现人物形象;放大视角,涵泳文本情感。从不同角度感受《静女》的多彩斑斓,和远古诗人进行一次心灵对白。  相似文献   

11.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解构了西蒙·波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是"被动之我",是男人附属品的论断。认为女人不是一朵被供之花、一个待摘之果,女人是自己的主人,是追求自己理想与幸福的"主动之我"。  相似文献   

12.
粤教版语文必修(1)《静女》一诗中,关于“静女”的理解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教材课下注释把“静女”解释为:文雅的姑娘。但是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女孩子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典型的动作来概括女子性格:“爱而不见”,躲藏起来不出现;“贻我彤管”,赠送我彤管;“自牧归荑”,从郊外采荑草馈赠于我。这三个动作说明女孩是一个俏皮活...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材将此句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这种理解,本句诗译为"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女主人公王琦瑶几十年的风雨遭遇,揭示了一个女性与城市的故事,笔者认为作品从城市精神、日常精神、女性之梦三方面阐发了关于城市女性精神向度的思考,体现了城市女性的时空观及生存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者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文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  相似文献   

18.
说"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名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对"始扶床",许多大中专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没有注释,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选有此篇,它注释为"刚能扶着床走",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妥.不妥之处,只要细看上下文的抵牾,便可清楚.理由如下:课文开篇写刘兰芝成长的经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十七为君妇",得知刘兰芝的年龄是十七岁,按古代"笄冠"之俗:女子是十五加笄,男子二十加冠.而刘兰芝加笄两年后,嫁给焦仲卿,在当时应该属于大龄晚婚了.那么仲卿家的小姑,如果这时才"刚能扶着睡床学走路"(笔者姑且按课本注释把"床"说成卧具)实属费解.  相似文献   

19.
徽皖地区何以出现占明清女性戏曲家总数四分之一强的女性戏曲家,她们所生活的地域、家族环境对戏曲创作有何影响?文章对徽皖文化作总体观照,认为徽皖重视女学的文化背景,女性家族的一门风雅,戏曲文化的浸染构成女性戏曲产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徽皖文化赋予女性"尊礼重德"的文化理念,成就了女性戏曲风雅之颂.徽皖女性的戏曲创作,既是对时代戏剧思潮的呼应,也标举出她们对前代男性文人戏曲创作与女性戏曲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