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类对於天体就一直进行着不断的观测和研究,逐渐地对天体的各种现象作出了精密的记录。随着这些观测材料的累积,人们对於天体的了解也就一步步地深入了。在一、二百年前,人们仅知道天上有太阳、月亮等少数能动的行星,绝大多数‘不能动’的恒星,还有些星团和银河等等。现在我们却已经明确地知道,天空中可以看见的绝大部分的恒星,和照跃着我们地球的太阳一样,都是自己能够发光的球状气体。我们并且知道,恒星在空间并不是不动的,它们的运动速度少则每秒几十公里,多则每秒几百公里。而银河基本上就是由千千万万个恒星组成的大  相似文献   

2.
童彝 《百科知识》1994,(4):44-45
谈到发电机,那是人皆熟悉的。因为我们每天用的电就由发电机产生。众所周知,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电流。但宇宙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正好相反,是由于有了电流而产生磁场。因此,在天体中如何始终维持一定的电流就成为产生磁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希腊理性科学开始于自然的发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15-315
寡聚噻吩既是制备高性能纳米器件的重要功能有机分子,义可用作模型化合物来研究有机电子传输的基本问题,因而其组装行为和单分子性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小组,近年来系统研究了寡聚噻吩分子的组装规律和组装结构。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技术(STM),发现寡聚噻吩分子不仅本身可以形成稳定的组装结构,  相似文献   

5.
奇妙天体     
王伟峰 《科学与文化》2009,(7):F0002-F0002,F0003
天有多大,星有几颗,千万年来人类都在不断地发出这样的疑问。感谢科学技术的演进,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凭镜观天,细细观察头顶那片深邃天空。让好奇心得到更大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天体发电机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能源非常紧缺,如果人类不需要消耗自己的能源就能获得新能源,能源危机就可以大大缓解了。初中物理课本上写到,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就能够产生电流。我想,地球与月亮都存在磁场,那就说明周围也像磁场一样分布着磁感线,因此我们可  相似文献   

7.
天体摄影     
《科学大众》2000,(2):10-10
天体均为十分遥远的物体,一般小型望远镜的调焦仅仅是为了调换不同目镜、加接照像机时的微小调整及对不同视度的观测者的调整。对于目视观测者来讲,剩下的就是利用星图或直接找对所观测天体即可进行观测。由于恒星以15度/小时移动,若没有跟踪系统就必须经常调整以跟着观测目标。无论是进行目视观测或天体摄像,必须将望远镜的寻星镜、导星镜和主镜筒的  相似文献   

8.
在上面的一篇论文中对新的行星起源学说作过了概括的叙述,现在再来讲到我们最感兴趣的星球之一,即地球的问题。地球是怎样由质点(微粒)形成的呢?这个过程延续了多少时间呢?地球最初的情形是怎样呢?它以後又是怎样发展了的呢?它的历史对於目前它的状况有什么影响呢? 直到现在还常常有陨石落到地球上来。小的或坚固性较差的陨石没达到地面前就在空气中碎裂和蒸发掉了,形成所谓“流星”的现象。这是地球推移过程和成长的最后的表现。此种物体底力量已不很大,  相似文献   

9.
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使时间、空间弯曲的原理,此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在求解引力场方程时,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旋转、不带电、球对称的致密天体——黑洞。关于这种致密天体的形成,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质量的恒星在经过超新星爆发后,如果其中心余下的恒星物质质量超过3.2个太阳质量,恒星坍缩的结果便是形成致密天体黑洞。然而一切正规天体都有一个引力作用的极限,黑洞也是如此。当一个黑洞的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巨大引力作用使黑洞里的所有物质都以极大速度向黑洞中心聚拢,最终,所有物…  相似文献   

10.
11.
广袤宇宙中有着数不清的星系、星云、恒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和宇宙尘等,有着数不清用密码书写的秘密档案,人们要想阅读那上面记录的档案材料,就得获取开启其密码锁的“钥匙”。毫无疑问,寻找这些“钥匙”得依靠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当前,互联网的传播日益深远和广泛,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朗达·豪本(Ronda Hauben)一家(丈夫杰伊·豪本[Jay Hauben],儿子迈克尔·豪本[Michael Hauben])均是互联网史研究专家.20世纪90年代初,朗达和迈克尔开始研究新闻组网和互联网的历史及其社会影响,迈克尔还是"netizen"一词的发明者.1994年,他们将其研究汇成专著在网上发布,1997年该书正式出版,书名为<网民:论新闻组网和互联网的历史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天体无引力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很多与万有引力不相符的现象。我们知道在微观世界里,引力效应几乎不存在,一些微观粒子在毫无约束地自由运动,而不是完全吸引在一块。一块物质在自然温度下很坚固地聚集在一起,在高温下却容易破碎。环镜的改变会导致物体间的作用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天体与人体     
地球上的岁月光阴、能源、万千气象的一切生机、人体生命长短等,无不与太阳、月亮等星球运动相呼应,尤其是太阳、月亮的活动对地球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认为:人的器官和功能受天体的支配。他说:“不必看你的病人怎样而应看他的星宿如何。”后世人称它为“星占医学”或“星占测病法”,即医生可运用日月五星与人体各部分的对应关系作出疾病的推算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着恒星的起源,形成、演化以及恒星之间相互俘获而形成双星、聚星、星团直至星系这条主线进行了演绎阐述和归纳研究。特别注意了对其各个细节过程的研究,全文以新的观点和思维方法阐述了恒星、行星、卫星、流星,陨星,岩石,矿物晶体,彗星和黑矮星等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原理,以及原星系统和各种星系的演化原理,并对原星盘的形成和原星系统的演化以及喷流恒星的形成进行较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发明》1997,(3):32-32
  相似文献   

18.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0,28(4):481-488
虽然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了不少"科学"用例,但它们都不是"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将"科学"用来对译"science"的用例率先出现在日本。"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继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在书中征引了日文"科学"一词之后,梁启超在日本、王国维在国内相继使用"科学"一词。1900年后,杜亚泉、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科学",不通日文的严复1902年起也开始大量使用"科学",加上章太炎、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人的推波助澜,"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并对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旭尉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41+40-41,40
从理论的观点考察了宇宙天体的电性,并由此推测天体的初始磁场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
3年前在北部天空中发现的一个神秘天体使科学家感到困惑,他们一直无法弄清这个天体的组成,也不知道该天体距地球究竟有多远。 参与发现这一天体的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乔治·乔戈夫斯基说,天文学家发现无法解释的天体是很罕见的事,而更为不同寻常的是,这一天体在发现后一个多星期时仍未得到定义。 乔戈夫斯基和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帕洛马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