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是苏教版国标本5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文析句中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2.
<正>《诺贝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以朴实而感人的语言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教学本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毫不气馁、追求理想的精神,深入体会文章层层深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内容重组,凸显人物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逐段教学,那么既费时又费力,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对文章内容进行重组,抓住诺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诺贝尔身上这种可贵精神,启发他们学习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基于这样的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设计中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仔细品读,走进文本,用心感受主人公的伟大品质,体会文章层层推进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  相似文献   

8.
【案例】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诺贝尔》,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师: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现在,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指名回答后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初冬自然界的景物的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进行词、句训练。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体会课文用词用句的精妙之处。  教具准备 :计算机、实物影仪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了初冬的什么 ?分哪两个部分来写 ?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雾时的景象 ,哪几个自然段写雾散后的景象 ?  二、讲读课文   (一 )讲读第一段 (1~ 4自然段 )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陈兆麟 《云南教育》2005,(16):44-44
《最后的辉煌》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概括介绍诺贝尔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并拥有巨额资产,随后详细叙述了他晚年的辉煌业绩。阅读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1.
?析读,就是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的美词雅句。这是一种以读带析的教学设计思路。此种思路运用于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文章层次划分、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情感及中心的把握、重点词句的分析等。其主导教法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于文章结构、写作顺序等内容的理解之中,贯穿于重点词句的品读过程之中,由浅入深逐步落实教学内容。如《春》的析读教学设计。第一教学板块: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们自读课文,体会这篇课文主要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调来读;标自然段序…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辉煌》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概括介绍诺贝尔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并拥有巨额资产,随后详细叙述了他晚年的辉煌业绩。阅读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教学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借助“  相似文献   

14.
高娟 《湖南教育》2003,(22):54-54
《草原》是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表现了草原的自然美与人情美,赞扬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课文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难点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能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对于重点段落的学习,可进行这样的设计:一、抓住一句话,使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1.学习第一部分内容时,出示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2.读了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15.
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文/罗况萍《峨眉道上》是以记叙为主,间以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散文。作者以赞美的笔调,采用第一人称,向读者倾谈了登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教育,强化语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一、理清脉...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对这一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能做到在整体感知课文的 基础上,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  相似文献   

17.
一、品词析句比较法 一篇篇的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玉华 《山东教育》2005,(25):34-3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清新隽永,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素溪峪奇丽无比的天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畅游大自然、心灵放飞的喜悦与清爽。认真读文,从语言文字中领略索溪峪的野性美,体会作者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方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实现“文贵自得”,可尝试引导学生“画、品、悟”三步走,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你们读完这篇课文后,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啊?”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我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哪些事物。在感悟赏析文本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事物成长的共同特点是迅速。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请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圈画关键词语,进行批注。  相似文献   

20.
品词品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感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理解其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本文仅谈一谈通过联系和比较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一、通过联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品词品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词品句。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品词品句时必须摒弃那种把课文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