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艺术化,通常是指批评主体批评思维的艺术化和批评呈现形式(批评文本)的艺术化。《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体现了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的史、论、评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艺术化的批评特质:在文学史书写部分,他以对历史的独特悟性和对历史尺度的准确把握来对史料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理论探索部分,他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艺术化挖掘;在文本评说部分,他以自身的理论功底对文本进行了艺术化的感悟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十日谈》都是作为闪耀着强烈批判精神的人文主义作品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伟大的思想内涵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构思及不凡的艺术才华。本文旨在通过对《十日谈》的艺术表现形式——"框架式"结构及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论述,以期能更深入地发掘出文本的意义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春季节的一朵奇葩。它高擎人性大旗,以犀利笔锋刺向腐朽堕落的天主教会,揭露那些主教,教士无恶不作,“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与之比肩的《金瓶梅》“纯是一部史公文字”,在大胆否定封建伦理的同时,笔触也指向僧道尼姑,这些虽然是些着墨不多的穿插式人物,在市井家庭生活闹剧中推波助澜,贪财渔利,却是“丑到极处”。《金瓶梅》与《十日谈》无疑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艺术双璧对支配着人们外部力量的虚构、歪曲反映的宗教世界  相似文献   

5.
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是文艺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对于戏曲作品和戏曲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孔尚任重视读者和观众的接受和反馈,这在《桃花扇·凡例》中有明确的反映,并影响到了《桃花扇》的创作和文本,使得《桃花扇》的接受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桃花扇》接受史研究主要包括版本源流研究、传播与接受研究、改编研究和批评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学界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得有失,并不充分具体,亟待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吸纳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和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多视角地对《黑暗的心脏》进行不同的解读,以此展示同一个经典文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得到不同的阐释,一方面显示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当代文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形式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潮,“文本”概念就是在这一思潮中生发出来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最常用而使用又最为混乱的重要术语之一。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董希文博士《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本研究》)一书知难而进,对“文本”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深入阐析,其理论勇气委实可嘉。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本理论的专著,对于梳理文本观念发展脉络、正确开展文本分析与批评,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雨斋词话》刊行后经过了百年的传播历程。20世纪的《白雨斋词话》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词史角度的批评,一条是词论角度的批评。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着眼于陈廷焯对历代词家的批评;后与”中国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同步,着眼于陈廷焯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它由一般性的论述到深入独到的研究,从思想观念到研究方法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位颇具胆识与学识的学者,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园地里耕耘,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以一种勤奋执著的精神,撰写出版了一部部文学史著作,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以私家治史的方式第一次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显示出著者的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曲《西厢记》,金圣叹是作为叙事文体来看待和批评的,其精到的见解以及成熟的批评理论对戏曲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批西厢》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为戏曲打开新的视野;金圣叹从文本上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修改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几个例子的讨论,强调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质心”概念,以及“质心参考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语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语教学中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和审美情趣开始。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青年学生审美、创造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人格权条款的制订提出了专家建议稿,确认了一般人格权,规定了人格权的效力和保护,完善了具体人格权类型,规定了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其中的智慧之光有目共证。另一方面,由于未采取独立成编的立法例,受篇幅局限,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未承认法人人格权,未规定人格权行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些重要的具体人格权未予规定,已有的具体人格权条款内容欠完善。反思和借鉴建议稿中有益成果,铸就人格权立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翘首期盼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17.
心理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范式: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对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理论论、模拟论和模块论3种。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理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一般认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可以在毕生发展观、不同人群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是一次高扬创新精神的大会,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次是奋斗目标的创新,从现在起20年之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次是发展思路的创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的发展必须有全新的思路;最后是党建工程的创新和思想路线的创新,党建工程的创新核心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思想路线的创新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甚少。论文尝试应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限制因子法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耐度定律和适度原则等四大基本原理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阐述我国高考制度在考试观念、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