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用对了吗?     
"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其中不少词如今使用频率仍然较高。比如"襁褓"是指不满周岁的婴儿;"孩提"说的是两三岁幼童;"弱冠"专指二十岁的男子;"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说的是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古稀"是指七十岁;"耄耋"是说八九十岁;"期颐"是指百岁以上。  相似文献   

3.
由"称代复指"、"总分复指"构成的句子可合称"复指句".复指句中的主语是话题语法化后形成的程度偏低的句法成分."称代复指句"后段的"这"那"正处在由实变虚、由语汇形式向句法形式嬗变的语法化进程之中;"总分复指句"应着眼于前后语段的性质.复指句是非典型的单句或复句.  相似文献   

4.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除了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外,还不应该忽略两个词:"这头"与"那头". (一)"这头"和"那头"是指什么? 师:第一节"这头"与"那头"哪个指家乡?哪个指外地? 生:"这头"指家乡,"那头"指外地.因为词典上"那"是"指较远的处所","这"是指"此,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事、物、地或想法".家乡近,应是"这头",外地远,应是"那头".  相似文献   

5.
"在+L+VP"结构中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中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可谓众说纷纭,专家有专家的说法,教研部门有教研部门的"官方"标准,教师则有着教师自己的理解。笔者以为:好的美术课应该"优乐美"!那么,"优乐美"是指什么呢?"优"是指教师素养优,"乐"是指学生学得乐,"美"是指教学内容"美"。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读书杂志》"颐指"条认为《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是有误的,其中的"颐指如意"应该改为"顾指如意"。笔者认为,《汉书》原文"颐指"条无误。其一,王氏所谓"动颐"不可"指麾"很难成立;其二,王氏所谓"颐""顾"二字因草书相似而讹是缺乏根据的;其三,王氏所引《庄子·天地篇》的佐证也不足以支持其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特点,即"诗"情"话"意"。"诗"是指语文教师与诗歌的不解之缘,"情"是指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里的充沛感情,"话"是指语文教师独特而优美的话语追求,"意"是指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文思想。一、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教师与诗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中的疑问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此"是最主要的近指代词,"然"与"此"形成句法功能上的互补;最具远指特点的是"彼";旁指代词"他"已具备了演变为人称代词的条件;逐指代词"每""各"语义侧重不同,但句法功能相同;虚指代词"某"形成的固定结构是后来"某 名词"的发端;无定代词"莫""或"受语义限制,句法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10.
一、精讲 精讲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邓小平理论"时,我首先找了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完后叫大家说说,这首歌词中的"一位老人"是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是指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又是指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讨论,纷纷举手发言--"一位老人"是指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提出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是指划定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1.
正"牟取"与"谋取",虽然在读音上相同,但在意义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使用方式不同"牟取"是指使用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方式取得利益,而"谋取"则是指想方设法使用各种方式来获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正当的,也可以是不正当的。二、使用对象不同"牟取"通常是指获取名利,特别是指获得金钱等物质上的利益。"谋取"则可以指获得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谋取双  相似文献   

12.
汉学主义视阈下中国译论的成功建构遵循从"分工"到"合作",再到"争鸣"到"批判",最后到"传播"的路径。分工是指研究者专业分工细化的过程;合作是指研究者在专业分工细化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争鸣是指研究者不仅要立论,更要驳论;批判则是指整个翻译研究领域对待中国译论建构要进行建设性批判;传播则是指中国翻译理论的成功构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费留     
通过对读简帛文献,对汉简《孙子兵法·火攻篇》中"隋其功"三字提出新的看法:"隋",应读为"隳";"其",代指敌方,而不是自指;"功",指功业,尤其是指土功,而不仅指战功。"隋其功"的本义,是要求对敌人的土功设施进行摧毁;而其反义——"不隋其功",就叫"费留"。"费留"通"昧瘤",意指暗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机械设计类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OBE的"1234"模式。"1234"模式中的"1"是指课程设计围绕一个核心,"2"是指题目设置具有两种特性,"3"是指课程设计的执行要遵循3个步骤,"4"是指课程设计的开展要采取4个阶段。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崔建平 《职教论坛》2005,(17):27-28
高校"两课"是指马列主义理论课与德育课."两课"教学中的"三性"是指理论性、灵活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将带宾语的"是……的"结构句形成的两种句法配列等值看待是将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表现.两种不同的配列不是由音节、动宾结构类型差异导致的,而是由"VP的"兼具自指与转指两重属性决定的,自指与转指可以解释"NP-是-M-V-O-的"和"NP-是-M-V-的-O"两种配列在语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正何谓背诵?背诵具体是指两部分——"背"和"诵"。"背"是指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记住全部内容;"诵"是指结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来复现文章,所以背诵的意思就是完全凭记忆,用作者想要达到  相似文献   

18.
<正>"153模式"是我校于2008年提出的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教学模式。"153模式"主要指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划分为三块,"1"指的是课堂上前五分钟,任务主要是检查、复习上一课的重点内容,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5"是二十五分钟,指的是花二十五分钟进行课堂新授,具体内容本文后面会详细阐述。"3"指最后十五分钟,具体主要指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9.
柳海 《成才之路》2012,(14):98-I0015
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类机器人比赛,出现了"高""精""富"的现象。"高"是指高科技产品增多,"精"是指参赛项目涉及技术研发新领域甚至是前沿领域的增多,"富"是指项目完成花费较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出阐释,认为,其中"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万物"是指作为客体的存在物;"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仅指本体尺度,同时还是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它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