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挚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在我们中国,怎样爱子,怎样做父母,却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教育目的,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方法。简言之,一种是教子成人,或教子成才。目的是使子女能够为社会做些贡献。一种是教子成活,目的是传宗接代,不绝香火。由于目的不同,往往就会使一种“爱”走上了歧途,带来不良后果。“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鲁迅总是爱着孩子,教育着孩子。  相似文献   

2.
如何批评     
刘霞 《生活教育》2014,(7):121-123
经常有父母和我倾诉,说他们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看到孩子哪里做得不对,都会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可让他们觉得特别头疼的是自己的孩子似乎天生就不受教,无论父母怎么批评、打骂就是屡教不改。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和父母进行激烈的肢体及言语的对抗。父母们苦笑着说:“孩子就是父母前世欠下的债,这一世是来讨债的!”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做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领导中,正在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每个子女都在父母的教育抚养下成长,年幼的孩子就象一块玉石,父母好比雕刻家,你想把他雕成什么模样,他就成为什么模样。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命运是操在父母手中的,我们国家的命运也是掌握在父  相似文献   

4.
父母都深爱着他们的孩子,父母都会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关心、热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是不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都能接受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教育双方的互动,需要教育者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法国的儿童教育着重点放在儿童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儿童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  相似文献   

6.
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的态度常常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不允许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另—方面,他们的行为却常常带有攻击性。因此,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要孩子象父母说的那样去做,而不是象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孩子呢,也常常出现疑问:为什么我那样做就不对,爸爸妈妈那样做就对吗?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怎么来的? 到底是一种先天性的冲动。还  相似文献   

7.
烟子 《小读者》2012,(11):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自身的能力够强而你的孩子又很钦佩你,就请做你孩子的老师;如果你做不了孩子的老师,就请做你孩子的同学;如果你不能做你孩子的同学,就请做你孩子的学生。做老师:竭尽自己所"能",重在做孩子的成长初期是其身心全面依附于父母的时期,也是父母对其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更是父母做孩子老师的最佳时期,此时需要父母  相似文献   

8.
父母抚养教育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有些父母做了很多,精力没少付出,却发现效果并不好。希望有所改变的父母,不妨先停下来,静下心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一下梳理,思路清晰了,教育孩子也就有了章法。  相似文献   

9.
婴儿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熏陶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连续性、终身性,形成了其独异的特点和优势,它是幼儿园、学校和单位的后期教育无法实现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不要认为只有父母同孩子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父母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父母怎样穿戴,怎  相似文献   

10.
《少年儿童研究》2005,(9):60-60
天下父母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今日孩子的教育,让众多父母伤透了脑筋。于是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感叹:做父母,或者说做合格的父母太难了。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见习期,父母一时的疏漏,也许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永久的遗憾。不管您的职业是公司职员  相似文献   

11.
只要你走近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功人物,或翻阅他们的传记,你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父母并不是都曾经很深入地研究过如何教育子女,然后按照某一个方案或模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这些父母们无一例外,都曾经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与孩子始终保留着一条心灵交流的通道,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想法,支持孩子去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而曾经作为孩子的他们,也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想法,父母既在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父母又是可以一起玩耍、一起交谈的好朋友,父母与孩子的心灵始终是相通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我们…  相似文献   

12.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有一些视而不见的误区。下面这几个方面就很值得做父母的反省:一、过分表扬或批评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过分表扬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3.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得了做父母的奥秘,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20多年以后自己做父母的教育实践中,可见,做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是可以“遗传”的。家庭教育经历成为孩子的一个“基因”未成年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前家庭期。从孩子出生到法定结婚年龄长…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父母,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待着孩子的成功,甚至在小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为孩子编织起未来的梦。然而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有了独立的性格特征时,不少父母却平添了几缕白发,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前途一片茫然。其实,父母的每一个笑脸或每一声叹息,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心再高,可总在眼的下面有些家长就爱拿爱迪生、爱因斯坦来做孩子的参照物,就连喂饭时的故事中也少不了这些伟大人物的名字,他们也许认为这是一种熏陶,孩子嘛“志当存高远”,出发点固然好,但千万年来…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研究》2005,(7):60-60
天下父母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今日孩子的教育,让众多父母伤透了脑筋。于是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感叹:做父母,或者说做合格的父母太难了。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见习期,父母一时的疏漏,也许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永久的遗憾。不管您的职业是公司职员  相似文献   

17.
父母挚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在我们中国,怎样爱子,怎样做父母,却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教育目的,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方法。简言之,一种是教子成人,或教子成才。目的是使子女能够为社会做些贡献。一种是教子成活,目的是传宗接代,不绝香火。由于目的不同,往往就会使一种“爱”走上了歧途,带来不良后果。“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鲁迅总是爱着孩子,教育着孩子。鲁迅针对千百年的传统锢弊,怀着“救救孩子”(2)的深厚感情,批评了人们在教育子女中常见的几种“谬误很多”的做法:“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不需要严厉的呵斥。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都在记录着周围的一切。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安全的保障,是知识的来源,是他学习的榜样,父母的形象应该是最完美,最值得敬佩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随时留意着父母做人的态度。他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农民的儿子看到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耳濡目染中就  相似文献   

19.
三月,万物复苏,早春的阳光沐浴着大地,家长们也都计划着带孩子外出旅游了。出游虽然愉快,可等公交车的过程却让许多父母和孩子都觉得难熬。其实,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等车的这段时间也不失为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呢!  相似文献   

2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全心投入。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父母如果希望收获孩子健康成长这枚果实,就必须像勤劳的农民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全心投入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强化父母的教育意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每时每地都在进行着。本期"焦点"探讨的是厨房中可以进行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生活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有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这是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