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每天的活动区时间里,你在做些什么?是像消防队员一样帮助幼儿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还是忙于自己手头的其他文本工作,抑或是找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看护着幼儿“自由地玩儿”?  相似文献   

2.
成长记录袋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你喜欢画画吗?”“你经常画些什么样的画?”“你最喜欢的图书是哪一本?”“你从幼儿园回家后经常做些什么样的游戏?”“你在家里看电视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玩具?”“你最喜欢班里的哪个小朋友?”幼儿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在耐心倾听的同时把它记录下来,连同日常观察记录、检核表、幼儿的绘画及手工作品等,一起放进一个有形的容器里,用以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这是对成长记录袋(portfolio)的一种通俗的理解。而从专业角度来看,成长记录袋是“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儿童的兴趣、态度,以及…  相似文献   

3.
1.在观察与倾听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追随幼儿的思想发展,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有一次,我发现咏咏和源源在争论着什么,便走过去静静地观察他们。咏咏拿着自己的家庭合影照片着急地说:“你胡说.我明明就是我妈妈生的!”“可是你看照片,你和你妈妈长得不一样。我妈妈说,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应该是一样的!”源源反驳道。“又不是什么地方都要一样的。”两人争执不下。我问旁边的幼儿,他们谁说得有道理。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血是一样的,就是一家人。”“克隆人也是一样的,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每天早晨,在幼儿园门口晨间接待的时候,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语:“妈妈,你早点来接我!”“妈妈,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妈妈,你一定要早点来接我。”大班幼儿是命令似地说.中班幼儿是充满恳求地说.小班幼儿则是依依不舍地说.说话的内容都是同一个要求:妈妈,你早点来接我。  相似文献   

5.
浅谈幼儿故事讲演对语言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儿故事作品中,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憨态可掬的三只小猪、温和善良的小兔灰灰、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因此他们会屏声静息,全神贯注地听这些内容。在一些故事会活动中,幼儿讲完故事后,其他幼儿可以进行评价,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听说习惯。要回答“你认为他讲得好不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刚毕业时,我分配到一所农村幼儿园,教的是大班。开学不久,一次我让幼儿自由绘画,但所有幼儿画的却是同样的内容:一间农村的房子,房子一边是一棵苹果树,另一边是一个幼儿在做操。我的心一下缩紧了,这是我小时侯画的呀,现在的大班幼儿还在画这个?我顺手拿了一盆花放在讲台上,说:“小朋友,我们今天画这个好吗?”他们都摇头,说:“我不会画。”有的说:“老师,你画在黑板上吧。我们可以跟着你画。”我感到非常震撼,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本人从几年来在美术课实践教学中的探索,谈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目光     
芦敏 《山东教育》2005,(30):60-60
教师的目光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当十几甚至几十双充满渴望与关注的眼睛注视着你时,作为教师,你该以怎样的目光去面对?是慈爱、鼓励?还是冷漠、鄙视?相信在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的今天,教师都能做出正确地选择。幼儿希望教师的目光是慈爱的。它温柔、体贴、亲昵,能让幼儿体验到最大的快乐和爱。作为女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眉宇间流露出的情感中感受真爱,感受体贴和关怀。使他们在关切、爱抚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渴望教师的目光是鼓励的。因为它能给幼儿以自信和力量,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上进心。他们从这种目光中得到鼓励,…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2007,(1):30-31
苗苗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弦子,可最近她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原因是父母正在闹离婚。班上一些了解情况的家长有时会谈起此事,有些幼儿对此事也略知一二。一天早晨.几个小朋友正高兴地说着周末父母带他们去旅游的事,苗苗听了也非常认真地说:“上个星期,我爸爸带我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可漂亮了。”楚楚随即反驳说:“骗人。你爸爸好久都没有回来了。”这也许是苗苗将幻想与现实混淆了,也许是她想在小朋友面前给足自己面子。此时的我,是否应该将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并让她学习勇敢地面对现实呢?还是用善良的谎言来维护她幼小的心灵呢?  相似文献   

9.
正面对各方面日渐发展的大班幼儿,作为教师,你应该如何应对呢?是像对待小班幼儿一样呵护与劝说,还是与他们"斗智斗勇",智慧地引导?是强硬地用"常规"进行约束,还是把他们看做"小大人",给予更多的平等与尊重?我想,在下面的故事中你也许能找到答案。(一)进入大班下学期,幼儿显得愈发活跃,总是安静不下来,只要教师扭头准备教具,或离开一会儿,幼儿就唧唧喳喳、交头接耳,似乎有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10.
宋伟仙 《教育导刊》2009,(11):51-52
你见过咬着奶嘴睡觉的幼儿吗?你见过摸着大人眉毛睡觉的幼儿吗?你见过抱着被角睡觉的幼儿吗?……这样的幼儿并不少见,他们时常和奶嘴、布娃娃等说话.俨然对待最亲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1.
陈宁 《早期教育》2009,(12):14-17
从《规程》到《纲要》,“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幼儿园的实践来看,游戏真的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了吗?幼儿是在真正地进行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吗?教师又在幼儿游戏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邻居家年轻的妈妈教幼儿10以内的加减,幼儿屡屡犯错,不得要领,有一小学老师路过,对他妈妈说:“你不妨用食物试试:”果然有效:现存即便是在路上,你遇到那小孩,问他:“小文,假如你有了3块糖果,再给你4块,那么你会有多少糖果呢?”“7块!”小文很快就能说出,  相似文献   

13.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是如何选择策略的,为什么幼儿之间时“好”时“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着怎样的交往故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随便问一位幼儿:“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回答肯定是手工课、美术课、游戏课之类;而如果问到“你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十有八九回答是语言课。也难怪,手工课上可以做手工.当一件件漂亮的手工作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时,那份喜悦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而美术课上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画,游戏课上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有哪一个幼儿不喜欢呢?再看看语言课.坐在位子上端端正正地听故事.或者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念诗歌,又或欣赏录音里的散文,而后分析……多乏味呀!那怎样才能使语言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幼儿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期,小班孩子在哭闹声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们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上学不再哭闹了。但每当我笑脸相迎地说:“早上好!”孩子们却茫然地看着我。这时我弯下腰告诉他们:“老师向你问早,你也应该向老师问早。”但效果甚微。小班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与人友好相处的初期,怎样让孩子用礼貌用语进行人际交往,与人友好相处呢?  相似文献   

16.
上厕所     
马倩媚 《教育导刊》2006,(11):46-47
活动由来 上厕所对于刚刚上幼儿园的2-3岁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去学习和适应。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要上厕所?怎样上厕所?如何才能提好裤子?等等。所以,学习“生理控制”是幼儿上幼儿园的最初学习的主题之一。为了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培养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生活教育活动。“上厕所”就是其中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什么也不是     
《学前教育》2009,(9):19-19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点值得考虑,也许幼儿根本不认为自己画的是叶子。如果老师指着心形问:“你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吗?”幼儿可能直接说:“衣服,冬天来了,树会冷,所以给它加了衣服。”  相似文献   

18.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正处于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不断发育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充满探索的兴趣:“老师,身体里面硬硬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我的手腕能动?”“老师,你看我的腿能伸到很高。”每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都有新的发现,同时也有了新的疑惑,因此我们开展了这样一节关于关节的健康活动,旨在让幼儿初步了解身体关节的形态,体验关节对人体活动的重要作用,同时初步学习保护关节,安全运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获得—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然而,怎样开展科学活动才能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系列化、多样化、概念化的活动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首先要尽可能使有关的活动系列化。例如在“风的形成”教育中,教师不宜就事论事,一般性地介绍一通关于风的知识了事,而应设计“谈话———风”“认识空气”“手工制作风车”“小实验———冷空气与热空气”等系列活动。这对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十分必要。心…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的确,奖励是施与生命的一缕阳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然而奖励并非万能,随着奖励在幼儿园中的泛滥,奖励陷入了“奖”而不“励”的“疲软”泥潭。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短短的一节课里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不知要多少次竖起大拇指喊“棒棒棒,你真棒,棒棒棒,你真棒,……”可是,“你真的棒吗?你究竟棒在哪里?……”“我棒吗?我到底哪里棒?……”奖励方和被奖励方都显得茫然。这种奖励像慢性病一样,在默默地侵蚀着幼儿的灵魂。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对奖励“疲软”的负面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关注奖励在幼儿园中运用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