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07,(9):28-31
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得多么热闹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讨论之后,"语文味"如何落实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些资深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围绕"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了研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玄秘的词语,而是真切地落脚在了教学的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5.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性,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注重对文本尤其是对构成文本的文字的揣摩与推敲,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让学生怦然心动的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老师常感慨:“当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难。”近读桑进林、马兆锋先生《语文惹谁了》一文,尤以为信。文中说:从上个世纪末,对语文教学批判的言论和文章几乎天天不断,说什么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误尽天下苍生”。北师大郑国民先生也指出:“通过大量调查表明,语文课是学生最讨厌的课之一,倒数第一是政治,倒数第二是语文。”面对此话,笔者和二位作者一样,“有一种莫大的悲哀和无名的冲动”。语文究竟惹谁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毋庸讳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流失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援引江苏周志龙老师的话来说:一是语文考试本身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其实,恰如朱自清、程少堂先生等所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属于派生的任务。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学习语言是母体,其他几项是包含在语言学习过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单纯的体现汉语言的魅力是不够的。经过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味"应该具有"五味"——趣味、文化味、文本味、品味、生活味。  相似文献   

10.
李芳芳 《教育》2014,(6):36
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是一门有灵性的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因此,笔者理解为,"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了这个味道,你的语文课才美。听你的语文课如同在品尝一道佳肴,品一杯美酒。因为你的课堂浓缩了语文的精华,让人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学生的眼中,语文课就像是没有浇水的鲜花,干巴巴的,并且是语文教师一人唱的独角戏。其实就语文教材而言,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深遂,艺术形式完善,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会在语义课上变成了“干瘪”的代名词呢。  相似文献   

12.
李林凤 《现代语文》2010,(6):114-115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在语文课上,教师动人的语言至关重要,它有如一缕花香,让人沉静,让人动容,让人留恋。  相似文献   

13.
走进窦老师的课堂,语文味的咬文嚼字随处可见,每一处更可见窦老师巧妙的设计,那都是匠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次,听到一位比较风趣的语文教师调侃:"你看那些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多好啊,找他们补课的学生多了去了。同是文科的英语也比我们有‘钱’途。"确实,太多的家长和学生对理科的重视度大大超过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埋怨家长的薄识,其实,造成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有些时候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感觉到幸福,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我们可以借助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深远的影响,是其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刮起了一股风,它使语文课的人文内容泛滥,而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与同行们探讨,大家都说,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至于工具性嘛,谁还敢强调?当然,语文课并不等同于工具性,语文味也不应排斥人文性,但似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昧儿确确实实是越来越少了,先请看如下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但定神一想,却越来越多地远离或淡化了语文应有的味道。文章倡导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重回朴素,落实读、品、写、说,还原语文本来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很多。作为一名语文的一线教师,经常会有听课的机会,听课时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也看到了课堂上不同以往的活泼生机。但是,每每看到这些生动热闹的场景时,我就有一种失落感,总感觉现在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显得不足。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找回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呢?本文主要就是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8.
曾听齐鲁名师毕淑娟老师做过报告,她曾经说过,“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一是要有书声琅琅的韵味,二是要有咬文嚼字的滋味,三是要有动人心弦的情味,四是要有余音绕梁的回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一节课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9.
今天,学生个性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毋庸讳言,学生个性的形成除了社会、家庭的影响外,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但长期以来,追求升学率的单一思想,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已使大部分教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在新教学理念与旧教学体制的冲突下,教师要不要张扬个性?如何张扬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要突出语文自身的特点,上出并上足语文课自身的味道.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学语文就得多多去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是指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品味语言可以抓关键词,可以抓修辞,还可以抓写作特色,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妙,感受言中之情,让语文课堂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