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学生应该表扬、批评、留白、护“短”多途并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教育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今天看来,批评、惩罚学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家长又是投诉又是举报,甚至“动粗”,于是教师被停职者有之,  相似文献   

3.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方法应是丰富多彩的 ,它既需要寓教于乐 ,也需要说理灌输 ;既需要表扬、激励 ,也需要批评、惩罚。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 ,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表扬和激励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张扬个性 ,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 ,在注重表扬和激励的同时 ,不能忽视、弱化 ,甚至丢弃批评和惩罚这种教育方法。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功能有被误解和弱化的倾向。现在一提批评和惩罚就好像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 ,甚至因为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的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 ,感到茫然 ,对学生身上的一些错误或不良倾向 ,…  相似文献   

5.
教师们常说,批评是门艺术,掌握了批评教育的能力.教育就能成功一半。殊不知,表扬也是一门艺术,表扬运用得不当,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礼记·学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教学中运用表扬,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  相似文献   

6.
现今教师对惩罚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表扬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且认为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与教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相背离,甚至认为惩罚就是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7.
一、情感教育的歧化现象及其分析 1.简单化 一部分教师认为情感教育,无非是讲课要有表情,待学生要慈爱而已,把情感教育简单化。在课堂上对学生都是正面的表扬,认为批评和惩罚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伤害他们的自尊。也有的教师认为情感教育就是课外多“关爱”学生,课外多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但课堂上仍然是认知教学、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石文涛 《中国教师》2004,(10):51-53
常听老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重不得轻不得,我们还能不能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学生犯了错还要不要惩罚?其实,“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卡连柯)。但现今教师对惩罚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相背离;惩罚就是变相体罚。事实上,教师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职责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一种当然的权利,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惩…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一名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完《马说》这篇课文后,教师十分生气地说“:怎么搞的,一点感情都没有,还背错了许多字,课下到办公室去……”这个学生被批评得灰头土脸,其他人也一脸茫然。可见,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惯用批评,十分吝惜甚至吝啬表扬,在表扬与批评的运用上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2.
博览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欣赏学生是对的,但是现在发展到认为表扬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绝不敢提“惩罚”二字,这样做必然会出现负面的影响。“不用惩戒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戒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人的学习。为了最终多数人的学习权利,有时不得不…  相似文献   

13.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教育周刊B1版刊登了一篇教育时评,题目是“提倡无批评教育”。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时下,在教育学生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极端现象,那就是视表扬与奖励为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夸大其作用。与此同时,又把批评或惩罚看成是“高压电线”,唯恐“触电”,甚至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轻易批评,更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育者,谈“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批评和惩罚的教育作用,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提法,“提倡无批评教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的教育 ,如同婴儿学步一般 ,教师在这个自身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过程中 ,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虽然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但也必定会碰到许多棘手的事情 ,这是因为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殊重要阶段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许多东西都喜欢自己去尝试 ,而不愿旁人来监督控制 ,以至于常易犯错。为此 ,也许有许多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大家都知道 ,在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时不能盲目地采取惩罚措施 ,这样不但起不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反而会产生相应的负作用。我认为 ,在处理这些事情之前 ,应该先对自己进行一…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学生,尤其是教育那些对教师已经形成了抵触心理的学生时,一般的批评没什么作用,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对教师的公正产生了怀疑,总觉得教师处处针对自己。这时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错误缺点及由此受到的批评惩罚,也就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问题。学生没有自省,批评惩罚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有些老师想,既然批评不行,就表扬激励吧,有事无事就表扬,但这种为了表扬而表扬只在低年级有用,高年级学生则会敏锐发现其中的空洞虚假,同样没什么效果。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第16条中的"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力)"一句曾一度引发热议。教育部的无奈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无奈的反映。本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但近些年来一股股奇怪的思潮却让很多人把最基本的东西忽略甚至忘掉了。教育不仅需要激励,同时还需要抑制。表扬和奖励是具有正面激励学生正确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批评和惩罚则是具有正面抑制学生问题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如果认为批评和惩罚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那么表扬和奖励运用不当同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严格讲,批评和惩罚,谈不上是  相似文献   

18.
蔡文珊 《师道》2008,(1):19-20
“后进学生”问题可以说是教师工作中不容回避的困难,尤其是学习与行为“双差”的后进学生。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所以通常“后进学生”往往成了被人冷落被人嘲笑的群体。爱的阳光照不到,表扬与赏识对他们来说成了稀缺资源,批评、讽刺、惩罚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于是,在优等生眼中他们成了“笨蛋”,  相似文献   

19.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体验批评的?批评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伴随着的是一种怕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陈红 《教书育人》2007,(8):52-53
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不少班主任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处处迁就学生。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讲鼓励不讲鞭策,“激励教育”甚至被简化为“表扬教育”,似乎只有表扬才是激励学生的唯一选择。其实,它是教育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和偏差,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