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文化哲学的观点,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处境角度,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定位,建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及其教育价值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郑强  郑庆全 《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23-25,41
数学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有其独特的定义及特征.其教育价值包括科学方面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价值,其实现应从树立突出文化特征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开始;同时,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地推行数学的人文方面的教育;(2)不要全盘否定以往的数学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摆脱“边缘”:寻找高等学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课程体系、标准和运作过程都会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具有内禀性和潜在性,是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凸显本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利于文化创新。本土化对高等学校课程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课程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处境的变革中,必须处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通过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寻求建构一种凸显本土文化又能赢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课程体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将构成一个四级课程体系,根据每一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可逐步完成各级课程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该文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斯坦福大学“柏拉图风波”产生的根本原因,对通识核心课程设置中多元文化问题进行了理性地分析,论述了多元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并对这一风波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突出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课程设置中多寡以及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据话语权独霸地位的问题。对风波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海洋文化教育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加强海洋文化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形成立体全方位的教育系统,使当代大学生建立理性的海洋意识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海洋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阅读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其内涵不明。本研究拟比较中美两份语文课程标准,厘清阅读素养内 容,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结果显示,两国课标都视阅读能力和文化养成为阅读素养的构成维度,但侧重点不同。中 国课标以内容为导向,强调其文化养成功能,着重建构课程的文化内容体系。美国核心标准则以过程为导向,重视发展 文本信息处理的认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籍此,论文还探讨了阅读素养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自觉、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落实、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队伍、民族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不足,应采取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定位,创新民族教育制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综合利用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坚持民族语言教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对策以促进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源于文化又服务于文化。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由于多元文化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用文化的视野关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误解,使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园本课程建设是近两年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主要体现形式,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幼儿园的育儿特色。基于本土文化视域建设幼儿园园本课程,本质上就是深入发掘本地区本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灵活利用本土人文文化资源、本土自然文化资源及社会文化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园本课程,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保障机制,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整体水平。通过简要分析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重要意义,对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冯会  雷江华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26-131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三种困境:学校文化是坚持本土内生还是异地移植;是选择一元观念还是多元观念;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性,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但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反馈、环境创设方面提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其文化规律。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和标志,在于建立新的课程文化。反思课改10年",文化准备"不足是课改的阻障之一,其出路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基本领域对课程改革实现全方位调适。  相似文献   

13.
突出职业性的课程物质文化,强调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的课程制度文化,体现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结合的课程精神文化,是美、日、德三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特色。其对我国高职课程文化建设的启示为: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以此为目标,在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法律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待遇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坚 《高教论坛》2012,(5):78-8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正在或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讨。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建设成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高校“非遗”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建议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与教育相伴相生,二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之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课程,可以说也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对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型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新的教育理念能否真正作用于学生,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被践行、被落实,都与教师文化极为相关。课堂是解读教师文化的最佳场域,教师的文化样态可以从教师的文化批判力、文化智识,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等多方面察析。通过观察、透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向生命鞠躬》一课的教学,可以体察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解读蕴含于其中的教师文化。而无论是"尊重教师生命,关注教师个性",还是"尊重学生生命,尽显人文关怀",都是"好的"教师文化的显性表征。前者可以帮助我们体认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和文化智识,后者可以帮助我们体察教师文化中的尊重、平等、全纳、民主等特质。它们直接作用并影响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框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大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性"高于"师范性";民族音乐课程体系不够全面;多元文化音乐的缺乏;"双证课程"的极度匮乏和对学生的实践;群集职业能力重视不够的现状,本文以我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为例,针对以上现状进行了探析,并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recent attempts to balance the claims for political citizenship in a liberal democracy (liberalism) with competing claims for cultural identity within traditional non‐liberal communities (communitarianism). Claims of the first kind are usually seen as universal in that they are based on what it is to be human, while claims of the second kind are seen as particular in so far as they relate to membership of a specific culture. Singh (1997) argues for discussion method as a means of reconciling the claims of democratic citizenship with those of cultural attachment in non‐liberal communities. In an earlier and related paper, Singh (1995) also seeks an accommodation between shared and particular value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Halstead (1997) is concerned about the dilemmas faced by liberal educators and by Muslims with regard to the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Muslim pupils. In an earlier paper, Halstead (1995) makes proposals for a curriculum which combines a communitarian commitment to the cultural integrity of non‐liberal communities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life of a liberal democracy. I will argue that whether we begin from a liberal commitment to individual autonomy (Singh) or from a concern for the cultural integrity and survival of non‐liberal communities (Halstead), there are very real difficulties in achieving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liberal and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都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方向.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遭遇到文化资本之困:外显性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资本缺失,农民工遭遇就业压力;内隐性文化资本——语言能力和价值观念方面文化资本的弱势,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到严重限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应培育农村文化资本:国家调整相关政策,打通和加宽中高职学校的衔接通道;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适当强化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